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老化油产生原因及乳化特性 | 第9-10页 |
1.2.1 产生原因 | 第9-10页 |
1.2.2 乳化特性 | 第10页 |
1.3 老化油对采出液处理的危害 | 第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老化油成分分析 | 第12-23页 |
2.1 含水率 | 第12-13页 |
2.2 老化油胶质、沥青质含量 | 第13页 |
2.3 杂质含量 | 第13-14页 |
2.4 无机杂质、有机杂质含量 | 第14-15页 |
2.5 FeS含量 | 第15-16页 |
2.6 不溶固体化学元素分析 | 第16-20页 |
2.7 不溶固体矿物成分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三章 老化油特性分析 | 第23-40页 |
3.1 粘温曲线 | 第23-24页 |
3.2 界面强度 | 第24-26页 |
3.2.1 弹性模量测定 | 第25页 |
3.2.2 粘性模量测定 | 第25-26页 |
3.2.3 复合模量测定结果 | 第26页 |
3.2.4 界面剪切粘度测定 | 第26页 |
3.3 界面张力 | 第26-27页 |
3.4 双电层电位检测 | 第27-30页 |
3.5 乳化情况分析 | 第30-38页 |
3.5.1 乳化特性 | 第30-35页 |
3.5.2 污水中杂质粒度分布测试 | 第35-38页 |
3.6 密度、凝点 | 第38页 |
3.7 影响老化油稳定性主要因素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破乳剂筛选 | 第40-63页 |
4.1 取样落地油破乳剂筛选 | 第40-48页 |
4.1.1 破乳剂初选效果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4.1.2 破乳剂进一步筛选 | 第42-43页 |
4.1.3 破乳剂复配 | 第43-45页 |
4.1.4 确定温度、浓度及时间 | 第45-48页 |
4.2 落地油最佳加药方案 | 第48页 |
4.3 处理后落地油含水率测试 | 第48页 |
4.4 3000m~3事故罐老化油破乳剂筛选 | 第48-55页 |
4.4.1 破乳剂初选效果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4.4.2 破乳剂进一步筛选 | 第51-52页 |
4.4.3 破乳剂复配 | 第52页 |
4.4.4 确定温度、浓度及时间 | 第52-55页 |
4.5 3000m~3事故罐老化油最佳加药方案 | 第55页 |
4.6 处理后3000m~3事故罐老化油含水率测试 | 第55-56页 |
4.7 取样1000m~3沉降罐老化油破乳剂筛选 | 第56-62页 |
4.7.1 破乳剂初选效果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4.7.2 破乳剂进一步筛选 | 第58-59页 |
4.7.3 破乳剂复配 | 第59-60页 |
4.7.4 确定温度、浓度及时间 | 第60-62页 |
4.8 1000m~3沉降罐老化油最佳加药方案 | 第62页 |
4.9 处理后1000m~3沉降罐老化油含水率测试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矿场试验 | 第63-78页 |
5.1 室内实验结论 | 第63页 |
5.2 试验流程 | 第63-64页 |
5.3 矿场试验取样点及检测指标 | 第64页 |
5.3.1 试验取样地点 | 第64页 |
5.3.2 测定指标 | 第64页 |
5.4 操作步骤 | 第64-65页 |
5.5 “四合一”合理掺输量及液位体积 | 第65-66页 |
5.6 矿场试验 | 第66-76页 |
5.6.1 试验前准备 | 第66-67页 |
5.6.2 老化油矿场试验 | 第67-76页 |
5.7 矿场试验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