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流动传质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流动相关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混合与分离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扬析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传质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1 离散-连续联合模型第14页
        1.4.2 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第14-15页
        1.4.3 双流体模型第15-16页
    1.5 多尺度气固相间作用力研究现状第16-18页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页
    1.7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2章 多组分颗粒流动传质计算模型第19-31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基本控制方程第19-25页
        2.2.1 质量守恒方程第20-21页
        2.2.2 动量守恒方程第21-24页
        2.2.3 组分守恒方程第24-25页
    2.3 多组分颗粒气泡介尺度曳力模型第25-27页
    2.4 扬析模型第27-28页
    2.5 多组分颗粒传质模型第28-30页
    2.6 多孔介质模型第30页
    2.7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混合特性研究第31-51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多组分颗粒气泡介尺度曳力模型敏感性分析第31-37页
        3.2.1 气体入口表观速度对H_d的影响第32-33页
        3.2.2 床层孔隙率对H_d的影响第33-35页
        3.2.3 颗粒物性对H_d的影响第35-36页
        3.2.4 床层温度对H_d的影响第36-37页
    3.3 计算模型和初始设置第37-39页
        3.3.1 控制方程第37页
        3.3.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第37-38页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38-39页
    3.4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39-50页
        3.4.1 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第39页
        3.4.2 曳力模型对比第39-46页
        3.4.3 气体入口表观速度的影响第46-47页
        3.4.4 颗粒直径的影响第47-49页
        3.4.5 床层温度的影响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扬析特性研究第51-63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计算模型和初始设置第51-53页
        4.2.1 控制方程第51页
        4.2.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第51-53页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53-62页
        4.3.1 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第53-54页
        4.3.2 气体入口表观速度的影响第54-59页
        4.3.3 细颗粒份额的影响第59-60页
        4.3.4 细颗粒直径的影响第60页
        4.3.5 床层温度的影响第60-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传质特性研究第63-75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计算模型和初始设置第63-65页
        5.2.1 控制方程第63页
        5.2.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第63-65页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65-74页
        5.3.1 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第65-67页
        5.3.2 气体入口表观速度的影响第67-71页
        5.3.3 入口水浓度的影响第71-72页
        5.3.4 床层压力的影响第72-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9H燃气轮机排气旁通系统分析与设计
下一篇:液体推进剂在多孔介质材料中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