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流动传质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流动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混合与分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扬析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传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离散-连续联合模型 | 第14页 |
1.4.2 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 第14-15页 |
1.4.3 双流体模型 | 第15-16页 |
1.5 多尺度气固相间作用力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多组分颗粒流动传质计算模型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基本控制方程 | 第19-25页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0-21页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1-24页 |
2.2.3 组分守恒方程 | 第24-25页 |
2.3 多组分颗粒气泡介尺度曳力模型 | 第25-27页 |
2.4 扬析模型 | 第27-28页 |
2.5 多组分颗粒传质模型 | 第28-30页 |
2.6 多孔介质模型 | 第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混合特性研究 | 第31-5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多组分颗粒气泡介尺度曳力模型敏感性分析 | 第31-37页 |
3.2.1 气体入口表观速度对H_d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床层孔隙率对H_d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3 颗粒物性对H_d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4 床层温度对H_d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计算模型和初始设置 | 第37-39页 |
3.3.1 控制方程 | 第37页 |
3.3.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38-39页 |
3.4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3.4.1 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 | 第39页 |
3.4.2 曳力模型对比 | 第39-46页 |
3.4.3 气体入口表观速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4 颗粒直径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5 床层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扬析特性研究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计算模型和初始设置 | 第51-53页 |
4.2.1 控制方程 | 第51页 |
4.2.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 第51-53页 |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4.3.1 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 | 第53-54页 |
4.3.2 气体入口表观速度的影响 | 第54-59页 |
4.3.3 细颗粒份额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4 细颗粒直径的影响 | 第60页 |
4.3.5 床层温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传质特性研究 | 第63-75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计算模型和初始设置 | 第63-65页 |
5.2.1 控制方程 | 第63页 |
5.2.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 | 第63-65页 |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65-74页 |
5.3.1 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 | 第65-67页 |
5.3.2 气体入口表观速度的影响 | 第67-71页 |
5.3.3 入口水浓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4 床层压力的影响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