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国际法论文--国际经济法论文--国际环境保护法论文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境保护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1页
    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自然环境概述第8-9页
    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文环境概述第9页
    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保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11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一章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环境问题分析第11-17页
    第一节 澜沧江——湄公河上游流域环境问题分析第11-13页
        一、水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第11-13页
        二、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第13页
    第二节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下游环境问题分析第13-17页
        一、中游流域的环境问题第14页
        二、下游流域的环境问题第14-17页
第二章 湄公河及其他跨界水域环境保护机制第17-25页
    第一节 湄公河流域环境保护机制第17-21页
        一、湄公河委员会成立的基础分析第17-18页
        二、湄公河委员会组织架构第18-20页
        三、湄公河委员会框架内的争端解决机制第20页
        四、对湄公河委员会的承继第20-21页
    第二节 多瑙河流域环境保护机制第21-22页
        一、以航运为主的多瑙河条约机制第21页
        二、以水电开发为主的机制变迁第21页
        三、走向全面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第21-22页
    第三节 莱茵河流域环境保护机制第22-23页
    第四节 其他跨界水域环境保护机制第23-25页
        一、中俄间跨界流域双边合作机制第23页
        二、美加间跨界流域双边合作机制第23页
        三、中印间跨界流域双边合作机制第23-25页
第三章 中国与湄公河委员会环境保护合作第25-30页
    第一节 从地缘角度看澜沧江——湄公河第26-29页
        一、地缘政治形态下的澜沧江——湄公河第26-28页
        二、区域经济形态下的澜沧江——湄公河第28-29页
        三、地缘文化视角下的澜沧江——湄公河第29页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下的合作基础第29-30页
        一、政治互信第30页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利益诉求第30页
        三、周边外交的理念转变第30页
第四章 中国参与下的新型环境保护合作设想第30-40页
    第一节 中·国参与下的澜湄河合作机制第31-34页
        一、对既有目标的保留与拓展第31页
        二、对既有框架的保留与拓展第31-34页
        三、对既有领域的保留与拓展第34页
    第二节 以“水安全”为核心的应对措施第34-37页
        一、全面完成水电开发目标第34-35页
        二、着力完成澜沧江流域生态普查第35页
        三、加强泛亚铁路的建设第35-36页
        四、在水利部设立澜沧江水利委员会第36-37页
        五、在外交部设立环境保护专职机构第37页
        六、加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第37页
    第三节 以环境权为核心的应对措施第37-40页
        一、清理环境领域内的权力交叉第38页
        二、建立中央垂直领导的环境执法体系第38页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立法第38-39页
        四、加强环境司法的保障第39页
        五、注重环境公益教育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物理及微生物法改善什刹海水体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极化SAR非监督分类的油膜厚度估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