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1 玉米穗部性状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玉米穗部性状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2.1 玉米穗部性状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9-12页 |
1.2.2 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3 玉米穗部性状QTL之间的互作研究 | 第15页 |
1.3 数量性状QTL定位原理与方法 | 第15-22页 |
1.3.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5-18页 |
1.3.1.1 作图群体 | 第15-17页 |
1.3.1.2 QTL定位常用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17-18页 |
1.3.2 QTL定位方法 | 第18-21页 |
1.3.2.1 区间作图法 | 第19页 |
1.3.2.2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9-20页 |
1.3.2.3 多区间作图法 | 第20页 |
1.3.2.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0-21页 |
1.3.2.5 联合作图法 | 第21页 |
1.3.3 遗传图谱的整合 | 第21-22页 |
2 引言 | 第22-2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3.1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设计 | 第23页 |
3.2 室内考种 | 第23页 |
3.3 表型数据分析 | 第23页 |
3.4 DNA提取及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3-25页 |
3.4.1 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3.4.2 SNP标记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4页 |
3.4.3 两个SN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整合 | 第24-25页 |
3.5 QTL定位分析 | 第25页 |
3.6 QTL“元分析”及“一致性”QTL的确定 | 第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44页 |
4.1 两个RILs群体穗部性状表型分析 | 第25-28页 |
4.1.1 两个RILs群体及其亲本穗部性状表型分析 | 第25-27页 |
4.1.2 两个RILs群体穗部性状表型数据的F测验 | 第27-28页 |
4.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8-29页 |
4.3 两套RILs群体在不同地点穗部性状的QTL定位及效应分析 | 第29-40页 |
4.3.1 两套RILs群体在不同地点穗长的QTL定位 | 第29-31页 |
4.3.2 两套RILs群体在不同地点穗粗的QTL定位 | 第31-32页 |
4.3.3 两套RILs群体在不同地点穗行数的QTL定位 | 第32-33页 |
4.3.4 两套RILs群体在不同地点行粒数的QTL定位 | 第33-34页 |
4.3.5 两套RILs群体在不同地点轴粗的QTL定位 | 第34-36页 |
4.3.6 两套RILs群体在不同地点百粒重的QTL定位 | 第36-37页 |
4.3.7 两个RILs群体穗部性状QTL定位及上位性分析 | 第37-40页 |
4.4 两个RILs群体穗部性状“一致性”QTL分析 | 第40-44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4-48页 |
5.1 QTL的环境稳定性 | 第44页 |
5.2 不同群体间“一致性”QTL分析 | 第44-46页 |
5.2.1 遗传图谱的整合 | 第45页 |
5.2.2 “一致性“QTL的分析 | 第45-46页 |
5.3 本研究与以往其他研究穗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46-47页 |
5.4 玉米穗部性状QTL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英文摘要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