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27页 |
1.1 磁层 | 第11-16页 |
1.2 电离层 | 第16-18页 |
1.3 极光和粒子沉降 | 第18-21页 |
1.4 粒子沉降边界 | 第21-24页 |
1.5 沉降粒子与磁层结构关系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卫星及数据介绍 | 第27-33页 |
2.1 DMSP卫星及数据介绍 | 第27-30页 |
2.1.1 DMSP卫星概述 | 第27-29页 |
2.1.2 质子电子探测仪(SSJ/4)数据介绍 | 第29-30页 |
2.2 ISEE系列卫星及数据介绍 | 第30-31页 |
2.3 CRRES卫星及数据介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粒子沉降赤道边界统计分析 | 第33-49页 |
3.1 数据库建立与预处理 | 第33-35页 |
3.2 夜侧粒子沉降边界数据统计 | 第35-40页 |
3.3 不同地磁活动下夜侧粒子沉降边界分布 | 第40-41页 |
3.4 数据拟合 | 第41-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粒子沉降边界投影到磁赤道面 | 第49-61页 |
4.1 投影技术介绍 | 第49-50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50-52页 |
4.3 等离子体层顶模型介绍 | 第52-55页 |
4.3.1 Carpenter & Anderson模型 | 第52-53页 |
4.3.2 Plasmapause模型 | 第53-54页 |
4.3.3 O'Brien & Moldwin模型 | 第54-55页 |
4.4 与等离子体层顶模型对比 | 第55-60页 |
4.4.1 L_T与等离子体层顶模型位置对比 | 第55-57页 |
4.4.2 L_T数据拟合与模型拟合对比 | 第57-60页 |
4.5 小结 | 第60-6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