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上转换发光材料简介 | 第12页 |
1.2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组成与分类 | 第12-15页 |
1.2.1 基质材料 | 第13页 |
1.2.2 激活剂 | 第13-14页 |
1.2.3 敏化剂 | 第14-15页 |
1.2.4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分类 | 第15页 |
1.3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15-20页 |
1.4 通过能量传递对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调控 | 第20-22页 |
1.5 上转换材料制备方法 | 第22-25页 |
1.5.1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 第23-24页 |
1.5.2 热分解法 | 第24页 |
1.5.3 共沉淀法 | 第24-25页 |
1.5.4 溶胶-凝胶法 | 第25页 |
1.6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25-27页 |
1.6.1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6.2 在温度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1.6.3 在三维显示方面的应用 | 第27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研究方法 | 第30-36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2 稀土掺杂上转换材料的制备 | 第30-32页 |
2.2.1 K_2LuF_5:Yb~(3+),Er~(3+),Ce~(3+)微米晶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2 KLu_2F_7:Nd~(3+),Yb~(3+),Er~(3+)纳米晶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3 不同Yb~(3+)离子浓度的 KLu_2F_7:Yb~(3+)/Ho~(3+)和 KLu_2F_7:Yb~(3+)/Er~(3+)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32页 |
2.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4 主要测试表征手段及设备 | 第33-36页 |
2.4.1 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X-RayDiffraction) | 第33-34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 | 第34页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 | 第34-35页 |
2.4.4 荧光光谱仪(FluorescenceSpectrophotometer) | 第35页 |
2.4.5 FLS980荧光光谱仪(FLSP-980spectrophotometer) | 第35-36页 |
第三章 Er~(3+),Ce~(3+)交叉弛豫过程对K_2LuF_5微米晶发光性能影响研究 | 第36-44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3.2.1 结构分析与形貌表征 | 第37-38页 |
3.2.2 K_2LuF_5:Yb~(3+)/Er~(3+)/Ce~(3+)微米晶上转换发光性能研究 | 第38-40页 |
3.2.3 K_2LuF_5:Yb~(3+)/Er~(3+)/Ce~(3+)微米晶对激发功率灵敏度检测 | 第40-41页 |
3.2.4 K_2LuF_5:Yb~(3+)/Er~(3+)/Ce~(3+)微米晶上转换发光机理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Nd~(3+)/Yb~(3+)/Er~(3+)能量传递过程对KLu_2F_7光学性能影响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结论与讨论 | 第45-53页 |
4.2.1 结构分析与形貌表征 | 第45-46页 |
4.2.2 不同Nd~(3+)离子浓度对KLu_2F_7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 第46-49页 |
4.2.3 KLu_2F_7:Nd~(3+)/Yb~(3+)/Er~(3+)温度灵敏性研究 | 第49-52页 |
4.2.4 不同激发波长激发下KLu_2F_7纳米颗粒的热效应研究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五章 Yb~(3+)能量团簇体对准二维KLu_2F_7光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56-66页 |
5.1 引言 | 第56-5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5.2.1 结构分析与形貌表征 | 第57-59页 |
5.2.2 Yb~(3+)掺杂增强KLu_2F_7纳米颗粒上转换发光研究 | 第59-60页 |
5.2.3 Yb~(3+)调控KLu_2F_7上转换发光多色输出及发光机理分析 | 第60-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70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本论文创新点及相关工作展望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