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3 既有研究 | 第11-17页 |
1.3.1 乡村聚落形态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历时性乡村聚落演变研究 | 第12-15页 |
1.3.3 潮汕地区乡村聚落研究 | 第15-17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6 研究基础 | 第17-19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8 研究路线 | 第20页 |
1.9 研究案例 | 第20-22页 |
1.10 研究时间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第2章 潮汕乡村聚落传统形态特征分析 | 第23-45页 |
2.1 潮汕乡村发展背景 | 第23-31页 |
2.1.1 区位环境特征 | 第23-24页 |
2.1.2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第24-26页 |
2.1.3 社会人文环境特征 | 第26-31页 |
2.2 潮汕聚落宏观层次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2.3 潮汕聚落中观层次特征分析 | 第32-40页 |
2.3.1 聚落布局 | 第32-34页 |
2.3.2 聚落核心和空间场 | 第34-40页 |
2.4 潮汕聚落微观层次特征分析 | 第40-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解构(1949-1978): 经济集体化基础上的核心消亡和秩序消解 | 第45-61页 |
3.1 背景: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 第45-50页 |
3.1.1 土地和房产资源重分配 | 第45-47页 |
3.1.2 农村经济徘徊不前 | 第47-50页 |
3.2 聚落宏观形态:整体形态的停滞和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53页 |
3.2.1 基础建设的兴建改变聚落外部格局 | 第50-52页 |
3.2.2 住房建设的停滞使聚落内部形态维持原状 | 第52-53页 |
3.3 聚落中观形态:等级秩序的解构和核心的消亡 | 第53-55页 |
3.3.1 村落多元重心的消亡 | 第53-54页 |
3.3.2 新的公共空间集中到市镇 | 第54-55页 |
3.4 聚落微观形态:居住空间的紧密化和建筑传统的阻断 | 第55-58页 |
3.4.1 居住空间紧密化和等级消解 | 第55-56页 |
3.4.2 建筑传统文化的阻断 | 第56-58页 |
3.5 小结 | 第58-61页 |
第4章 转型(1978 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经济转型期的聚落扩张和住宅的过渡性发展 | 第61-90页 |
4.1 背景:农村经济开始进入转型期 | 第61-68页 |
4.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村级自治体制的建立 | 第61-62页 |
4.1.2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开始埋下聚落转型的基因 | 第62-66页 |
4.1.3 宅基地分配政策推动农村分户 | 第66-68页 |
4.2 聚落宏观形态:建设用地的离心化扩张 | 第68-73页 |
4.2.1 总体建设情况 | 第68-69页 |
4.2.2 不同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差异化 | 第69-73页 |
4.2.3 工业用地的出现 | 第73页 |
4.3 聚落中观形态:不同扩张模式决定不同的居住区格局 | 第73-76页 |
4.3.1 片状扩张下的棋盘式布局 | 第73-75页 |
4.3.2 填白式扩张下的密集式布局 | 第75页 |
4.3.3 边沿式扩张下的线状分布 | 第75-76页 |
4.3.4 邻里关系中血缘关系的淡化 | 第76页 |
4.4 聚落微观形体:新民居的建设和旧公共建筑的改造 | 第76-85页 |
4.4.1 居住面积的改善 | 第76-77页 |
4.4.2 民居建筑形制、材料和技术的继承和改变 | 第77-83页 |
4.4.3 公共建筑的功能恢复或重置 | 第83-85页 |
4.5 小结 | 第85-90页 |
第5章 重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 经济快速发展期的聚落布局和价值核心重建构 | 第90-136页 |
5.1 背景:乡村经济和现代乡村文化的崛起 | 第90-101页 |
5.1.1 农村产业结构的颠覆性重构 | 第90-95页 |
5.1.2 农村社会中人群身份系统的多样化 | 第95-98页 |
5.1.3 现代乡村文化的发展 | 第98-101页 |
5.1.4 乡村规划在潮汕地区的兴起 | 第101页 |
5.2 聚落宏观形态:建设用地的迅猛扩张和环境格局的整体转变 | 第101-109页 |
5.2.1 建设用地均呈片状大量扩张 | 第101-108页 |
5.2.2 环境格局的整体转变 | 第108-109页 |
5.3 聚落中观形态:趋向统一规划的有序性和均质性 | 第109-120页 |
5.3.1 公共空间的重构和聚落中心的转移 | 第109-115页 |
5.3.2 功能分区的形成 | 第115-116页 |
5.3.3 居住区内部格局 | 第116-118页 |
5.3.4 邻里关系的转变 | 第118-120页 |
5.4 聚落微观形态:民居建筑传统地域性格的遗失 | 第120-132页 |
5.4.1 居住面积的飞跃式提升 | 第120-121页 |
5.4.2 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的演变历程 | 第121-132页 |
5.4.3 居住空间位序的淡化 | 第132页 |
5.5 小结 | 第132-136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6-148页 |
6.1 发展趋势的共性和差异分析 | 第136-139页 |
6.2 演变的动力因素梳理 | 第139-141页 |
6.3 现状存在问题的反思 | 第141-145页 |
6.4 未来潮汕地区乡村建设的展望 | 第145-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附件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