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 | 第12页 |
1.2 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 第12-16页 |
1.2.1 强化传热机理及途径 | 第12-14页 |
1.2.2 核心流强化传热原理 | 第14-16页 |
1.3 扭带内插件强化传热技术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应用 | 第16-23页 |
1.3.1 内插扰流件强化传热机理 | 第16-17页 |
1.3.2 扭带内插件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3 扭带内插件的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1.4 计算流体力学在强化传热技术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1.4.1 CFD数值求解流程 | 第24-25页 |
1.4.2 Fluent数值模拟技术 | 第25-26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光管内插入圆锥扭带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8-42页 |
2.1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络生成 | 第28-32页 |
2.1.1 几何模型建立 | 第28页 |
2.1.2 ICEM网络划分 | 第28-30页 |
2.1.3 网格无关性检验 | 第30-31页 |
2.1.4 流体物性参数设置 | 第31-32页 |
2.2 建立数学模型 | 第32-36页 |
2.2.1 模型简化和假设 | 第32页 |
2.2.2 建立控制方程 | 第32-33页 |
2.2.3 确定湍流模型 | 第33-36页 |
2.3 数值求解方法 | 第36-38页 |
2.3.1 SIMPLE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36页 |
2.3.2 非结构网络上SIMPLE算法的计算步骤 | 第36-38页 |
2.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8-40页 |
2.4.1 入口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2.4.2 出口边界条件 | 第40页 |
2.4.3 壁面边界条件 | 第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光管内插入圆锥扭带数值模拟过程 | 第42-48页 |
3.1 Fluent数值求解器控制参数设置 | 第42-45页 |
3.1.1 选择合理的解算器 | 第42页 |
3.1.2 检查网格质量 | 第42-43页 |
3.1.3 控制方程的离散和设定亚松弛因子 | 第43页 |
3.1.4 材料的设定与流场初始化 | 第43-44页 |
3.1.5 残差收敛标准 | 第44页 |
3.1.6 迭代计算 | 第44-45页 |
3.2 数值模拟可靠性验证 | 第45-47页 |
3.2.1 光管计算结果可靠性验证 | 第45-46页 |
3.2.2 光管内插入传统光滑直扭带可靠性验证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光管内插入圆锥扭带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62页 |
4.1 管内流场及综合换热性能分析 | 第48-54页 |
4.1.1 温度场分布 | 第48-50页 |
4.1.2 压力场分布 | 第50-52页 |
4.1.3 综合换热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4.2 圆锥扭带锥角θ对光管传热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54-59页 |
4.2.1 锥角θ对管内流体速度矢量的影响 | 第54-57页 |
4.2.2 锥角θ对光管换热系数与流体阻力影响 | 第57-58页 |
4.2.3 锥角θ对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五章 波纹管内插入圆锥扭带传热与流动分析 | 第62-72页 |
5.1 波纹管强化传热与流阻性能数值分析 | 第62-66页 |
5.1.1 波纹管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5.1.2 波纹管强化传热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5.2 圆锥扭带内插件在波纹管内的传热与流动数值分析 | 第66-70页 |
5.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5.2.2 扭曲比δ对波纹管换热性能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5.2.3 扭曲比δ对波纹管内流体流动阻力影响分析 | 第68-69页 |
5.2.4 不同扭曲比δ的圆锥扭带综合强化传热性能分析 | 第69-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