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1.3.1 禅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民宿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设计语言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1.5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禅与蕴含禅意的空间 | 第17-28页 |
2.1 禅的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1 禅的历史渊源 | 第17-18页 |
2.1.2 禅的哲学思想 | 第18-19页 |
2.1.3 禅的美学内涵 | 第19-20页 |
2.2 禅宗思想的核心观念 | 第20-22页 |
2.2.1 禅宗空灵寂静观 | 第20页 |
2.2.2 禅宗本质朴素观 | 第20-21页 |
2.2.3 禅宗自然平等观 | 第21页 |
2.2.4 禅宗明心顿悟观 | 第21-22页 |
2.3 蕴含禅意的空间 | 第22-27页 |
2.3.1 禅意的空间内涵 | 第22页 |
2.3.2 禅意的空间特质 | 第22-24页 |
2.3.2.1 简素纯净的特质 | 第22-23页 |
2.3.2.2 自然质朴的特质 | 第23页 |
2.3.2.3 空灵寂静的特质 | 第23页 |
2.3.2.4 明心见性的特质 | 第23-24页 |
2.3.3 禅意空间的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2.3.3.1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2.3.3.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2.3.4 禅意空间的当代价值 | 第26-27页 |
2.3.4.1 精神价值 | 第26-27页 |
2.3.4.2 文化价值 | 第27页 |
2.3.4.3 自然生态价值 | 第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民宿的概念起源、空间特质及其发展现状 | 第28-42页 |
3.1 民宿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其分类 | 第28-32页 |
3.1.1 民宿的概念 | 第28页 |
3.1.2 民宿的起源和发展 | 第28-29页 |
3.1.3 民宿的分类 | 第29-32页 |
3.1.3.1 传统住宅民宿 | 第29-30页 |
3.1.3.2 精品酒店民宿 | 第30-31页 |
3.1.3.3 乡村体验民宿 | 第31-32页 |
3.1.3.4 私人别墅民宿 | 第32页 |
3.2 民宿空间的特质 | 第32-36页 |
3.2.1 原生自然特质 | 第33-34页 |
3.2.2 情感归属特质 | 第34-35页 |
3.2.3 文化传承特质 | 第35页 |
3.2.4 个性化特质 | 第35-36页 |
3.3 民宿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36-41页 |
3.3.1 民宿的现状 | 第36-37页 |
3.3.2 民宿的问题 | 第37-41页 |
3.3.3 民宿的发展方向 | 第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空间设计语言理论基础 | 第42-52页 |
4.1 空间设计语言的概念 | 第42页 |
4.1.1 设计语言 | 第42页 |
4.1.2 空间设计语言 | 第42页 |
4.2 空间设计语言的相关理论 | 第42-46页 |
4.2.1 符号语言理论 | 第42-44页 |
4.2.1.1 索绪尔的符号论 | 第43页 |
4.2.1.2 皮尔斯的符号论 | 第43-44页 |
4.2.1.3 莫里斯的符号论 | 第44页 |
4.2.2 建筑符号语言理论 | 第44-46页 |
4.2.2.1 詹克斯的理论 | 第45页 |
4.2.2.2 舒尔茨的理论 | 第45-46页 |
4.2.2.3 乔姆斯基的理论 | 第46页 |
4.3 空间设计语言与语言学理论比较研究 | 第46-50页 |
4.3.1 建筑空间语言体系 | 第46-47页 |
4.3.2 空间设计语言的语汇 | 第47-49页 |
4.3.3 空间设计语言的语义 | 第49页 |
4.3.4 空间设计语言的语用 | 第49-50页 |
4.4 语言符号理论在空间设计运用的必要性 | 第50-51页 |
4.4.1 信息有效传达和实现 | 第50页 |
4.4.2 方法论的指导 | 第50页 |
4.4.3 特殊场景意义的表达 | 第50-51页 |
4.4.4 文化的延续与迭代 | 第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禅意的空间设计语言研究 | 第52-69页 |
5.1 禅意的空间语言特征、分类和模型 | 第52-53页 |
5.1.1 禅意的空间语言特征 | 第52页 |
5.1.2 禅意的空间语言分类 | 第52页 |
5.1.3 禅意的空间语言模型 | 第52-53页 |
5.2 禅意的空间设计语言解析 | 第53-64页 |
5.2.1 禅意的表性空间设计语言解析 | 第53-60页 |
5.2.1.1 形态语言 | 第53-55页 |
5.2.1.2 色彩语言 | 第55-57页 |
5.2.1.3 材质语言 | 第57-59页 |
5.2.1.4 尺度语言 | 第59-60页 |
5.2.2 禅意的隐性空间设计语言解析 | 第60-64页 |
5.2.2.1 意象语言 | 第60-62页 |
5.2.2.2 意境语言 | 第62-64页 |
5.3 禅意语言在空间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结构 | 第64-68页 |
5.3.1 禅意语言在空间中的语法规则 | 第64-65页 |
5.3.1.1 语汇的引用规则 | 第64页 |
5.3.1.2 语构的整合规则 | 第64页 |
5.3.1.3 语义的表达规则 | 第64-65页 |
5.3.2 禅意语言在空间中的语言结构 | 第65-68页 |
5.3.2.1 语言结构之“留白” | 第65-66页 |
5.3.2.2 语言结构之“重复” | 第66页 |
5.3.2.3 语言结构之“悬念” | 第66-67页 |
5.3.2.4 语言结构之“引借” | 第67-68页 |
5.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蕴含禅意的设计语言在民宿空间的应用研究 | 第69-86页 |
6.1 禅意语言应用于民宿空间设计的原则 | 第69-71页 |
6.1.1 自然生态性原则 | 第70页 |
6.1.2 禅宗审美性原则 | 第70页 |
6.1.3 人文关怀性原则 | 第70页 |
6.1.4 可适用性原则 | 第70-71页 |
6.1.5 可持续性原则 | 第71页 |
6.2 禅意语言在民宿空间中的表达策略 | 第71-78页 |
6.2.1 禅意语言的表性表达策略 | 第71-74页 |
6.2.1.1 空间形态的“简”与“宜” | 第71-72页 |
6.2.1.2 空间色质的“雅”与“素” | 第72-73页 |
6.2.1.3 家具、陈设的“凝练” | 第73-74页 |
6.2.2 禅意语言的隐性表达策略 | 第74-78页 |
6.2.2.1 符号语言的隐性表达 | 第74页 |
6.2.2.2 意境语言的隐性表达 | 第74-78页 |
6.3 禅意语言在民宿空间中的应用与表达 | 第78-85页 |
6.3.1 入口空间的应用表达 | 第78-80页 |
6.3.2 公共空间的应用表达 | 第80-82页 |
6.3.2.1 接待空间的应用表达 | 第80-81页 |
6.3.2.2 休闲空间的应用表达 | 第81页 |
6.3.2.3 走廊空间的应用表达 | 第81-82页 |
6.3.3 住宿空间的应用表达 | 第82-84页 |
6.3.4 庭院空间的应用表达 | 第84-85页 |
6.4 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92-93页 |
附录二:关于民宿空间居住体验评价的调查问卷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