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1.2.1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2.2 水环境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1.2.3 水环境重金属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 2.1 研究区概况与样点选择 | 第15-19页 |
| 2.1.1 滇池概况与样点选择 | 第16-17页 |
| 2.1.2 抚仙湖概况与样点选择 | 第17-18页 |
| 2.1.3 星云湖概况与样点选择 | 第18-19页 |
| 2.2 样品监测方法 | 第19-20页 |
| 2.2.1 理化参数分析 | 第19页 |
| 2.2.2 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19-20页 |
| 2.2.3 应用软件 | 第20页 |
| 2.3 重金属赋存形态分析方法 | 第20页 |
| 2.4 水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第20-23页 |
| 2.4.1 综合污染指数法 | 第20-21页 |
| 2.4.2 健康风险评价法 | 第21-22页 |
| 2.4.3 重金属来源解析方法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湖区物化特征研究 | 第23-26页 |
| 3.1 滇池物化特征研究 | 第23-24页 |
| 3.2 抚仙湖物化特征研究 | 第24页 |
| 3.3 星云湖物化特征研究 | 第24-25页 |
| 3.4 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物化特征比较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重金属分布及赋存形态 | 第26-37页 |
| 4.1 滇池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26-29页 |
| 4.2 抚仙湖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 4.3 星云湖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 4.4 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重金属含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2-33页 |
| 4.5 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溶解态重金属的赋存形态 | 第33-36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 | 第37-46页 |
| 5.1 滇池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 第37-41页 |
| 5.1.1 滇池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37-38页 |
| 5.1.2 滇池重金属来源解析 | 第38-41页 |
| 5.2 抚仙湖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 第41-42页 |
| 5.2.1 抚仙湖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41-42页 |
| 5.2.2 抚仙湖重金属来源解析 | 第42页 |
| 5.3 星云湖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 第42-45页 |
| 5.3.1 星云湖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42-43页 |
| 5.3.2 星云湖重金属来源解析 | 第43-4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50页 |
| 6.1 结论 | 第46-49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