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过度维权行为与敲诈勒索罪的界分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7-8页
第2章 过度维权行为的概念特征及产生原因第8-14页
    2.1 过度维权行为的内涵界定及法律属性第8-10页
        2.1.1 过度维权行为的内涵界定第8-9页
        2.1.2 过度维权行为的法律属性第9-10页
    2.2 过度维权行为的特征第10-11页
        2.2.1 维权行为的有因性第10页
        2.2.2 维权手段的过激性第10-11页
        2.2.3 权利主张的过当性第11页
    2.3 过度维权行为的产生原因第11-14页
        2.3.1 维权行为人法律意识淡薄第11-12页
        2.3.2 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滞后和空白第12-13页
        2.3.3 经营者的不当态度促使矛盾升级第13-14页
第3章 过度维权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司法认定现状第14-20页
    3.1 理论研究现状第14-16页
        3.1.1 有罪说第14-15页
        3.1.2 无罪说第15页
        3.1.3 待定说第15-16页
    3.2 司法认定现状第16-20页
        3.2.1 同一案件前后反复变更罪名第18页
        3.2.2 不同案件案情相似判决不同第18-19页
        3.2.3 异判乱象存在多年鲜有改善第19-20页
第4章 过度维权行为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分标准第20-28页
    4.1 主观标准:非法占有目的第21-25页
        4.1.1 权利范围确定时,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第21-22页
        4.1.2 权利范围不确定时,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第22-25页
    4.2 客观标准:胁迫性手段第25-28页
        4.2.1 新闻曝光内容真实且存在关联性时,胁迫性手段的认定第26-27页
        4.2.2 新闻曝光内容虚假或不存在关联性时,胁迫性手段的认定第27-2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28-32页
    5.1 结论第28-31页
        5.1.1 应当惩处的情形第28-30页
        5.1.2 不宜定罪的情形第30页
        5.1.3 可以从宽的情形第30-31页
    5.2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第31-32页
致谢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4页

论文共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