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基于葡萄糖浓度变化对小球藻G32进行淀粉和油脂含量以及转录组分析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微藻的生物价值研究概况第12-13页
    1.2 微藻培养方式第13-14页
        1.2.1 培养基成分第13页
        1.2.2 培养条件第13页
        1.2.3 培养方式第13-14页
    1.3 小球藻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概述第14-15页
        1.3.1 小球藻的分类及特性第14页
        1.3.2 小球藻的大规模培养方式第14页
        1.3.3 小球藻的商业价值第14-15页
    1.4 油脂和淀粉的合成第15-17页
        1.4.1 油脂的合成第15-16页
        1.4.2 淀粉的合成第16-17页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5.1 影响油脂和淀粉积累的因素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2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淀粉和油脂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6 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第19-21页
        1.6.1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6.2 研究内容第20页
        1.6.3 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二章 G32藻种的培养及鉴定第21-30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1-23页
        2.1.1 主要实验材料第21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21-22页
        2.1.3 BBM培养液配方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2.1 G32藻株的培养第23-24页
        2.2.2 PCR扩增G32藻的18S rDNA第24-25页
        2.2.3 绘制G32藻的系统发育树第25页
        2.2.4 G32藻的耐盐度实验第25-26页
    2.3 结果与讨论分析第26-29页
        2.3.1 G32藻株的生长曲线第26页
        2.3.2 18S rDNA扩增第26-27页
        2.3.3 18S rDNA构建G32藻的系统发育树第27-28页
        2.3.4 在不同盐度下G32藻的生长曲线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G32藻培养条件的优化及生长情况的研究第30-40页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0-31页
        3.1.1 主要实验材料第30页
        3.1.2 主要实验仪器第30-31页
    3.2 实验方法第31-33页
        3.2.1 优化G32藻的培养条件第31-32页
        3.2.2 分光光度计和干重法测G32藻的细胞密度与生物量第32页
        3.2.3 DNS法和pH计检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和pH值第32-33页
        3.2.4 测两种葡萄糖浓度下G32藻的PSⅡ最大光化合效率第33页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33-39页
        3.3.1 G32藻的培养条件优化后的生长曲线第33-35页
        3.3.2 低糖和高糖培养下的G32藻的细胞密度与生物量第35-37页
        3.3.3 低糖和高糖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利用情况和pH值第37-38页
        3.3.4 低糖和高糖条件下G32藻的PSⅡ最大光化合效率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G32藻细胞内的淀粉与油脂第40-50页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1页
        4.1.1 主要实验材料第41页
        4.1.2 主要实验仪器第41页
    4.2 实验方法第41-44页
        4.2.1 Bligh-Dyer重量法测低糖和高糖条件下G32藻细胞内的总油脂含量第41-42页
        4.2.2 苯酚硫酸法测低糖和高糖条件下G32藻细胞内的淀粉含量第42-43页
        4.2.3 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种葡萄糖浓度下的G32藻细胞内的中性油脂含量第43页
        4.2.4 透射电镜观察低糖和高糖条件下G32藻细胞内的淀粉粒第43-44页
    4.3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44-48页
        4.3.1 低糖和高糖培养条件下G32微藻细胞内的油脂含量第44-45页
        4.3.2 低糖和高糖条件下G32微藻细胞内的淀粉含量第45-47页
        4.3.3 两种葡萄糖浓度下的G32藻细胞内的中性油脂含量第47-48页
        4.3.4 低糖和高糖条件下G32藻细胞内的淀粉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第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G32藻细胞的培养条件交叉互换的研究第50-60页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0-51页
        5.1.1 主要实验材料第50页
        5.1.2 主要实验仪器第50-51页
    5.2 实验方法第51-54页
        5.2.1 分光光度计和干重法测葡萄糖浓度交叉互换后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第51-52页
        5.2.2 DNS法和PAM测葡萄糖浓度交叉互换后G32藻的葡萄糖利用率和PSⅡ最大光化合效率第52页
        5.2.3 Bligh-Dyer重量法和苯酚硫酸法测葡萄糖浓度交叉互换后G32藻细胞内的总油脂和淀粉含量第52-53页
        5.2.4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比较适应葡萄糖浓度的G32藻细胞和葡萄糖浓度交叉互换后的G32藻细胞的相对密度第53-54页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54-59页
        5.3.1 葡萄糖浓度交叉互换后G32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第54-55页
        5.3.2 H2L和L2H培养液中G32藻的葡萄糖利用率和PSⅡ最大光化合效率第55-56页
        5.3.3 L2H和H2L条件下G32藻细胞内的总油脂和淀粉含量第56-57页
        5.3.4 四种条件下的G32藻细胞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果第57-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G32藻的转录组研究第60-77页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60-61页
        6.1.1 主要实验材料第60页
        6.1.2 主要实验仪器第60-61页
    6.2 实验方法第61-64页
        6.2.1 RNA的提取和数据检测第61-62页
        6.2.2 G32藻转录组的重新组装和功能注释第62-63页
        6.2.3 基于代谢途径的滑窗法分析差异表达值相似的ESTs第63页
        6.2.4 研究与葡萄糖浓度变化相关的差异转录基因编码的酶参与的代谢途径第63页
        6.2.5 研究在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变化下参与四种代谢途径的酶对应ESTs的转录水平以及通路流向第63-64页
    6.3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64-76页
        6.3.1 RNA凝胶电泳第64-65页
        6.3.2 转录组数据的分析结果第65-67页
        6.3.3 低糖和高糖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内的关联ESTs富集的代谢途径功能第67-68页
        6.3.4 葡萄糖浓度交叉互换后下的ESTs转录水平第68-70页
        6.3.5 差异表达ESTs在油脂和淀粉代谢途径中的转录水平以及其编码的酶第70-72页
        6.3.6 葡萄糖浓度变化下参与四种代谢途径的酶和通路流向第72-76页
    6.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7-80页
    7.1 结论第77-78页
    7.2 展望第78-80页
作者简介第80-81页
附录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员公平、远视行为与权力结构对动态闭环供应链成员策略和绩效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综合干旱监测指数与遥感蒸散发的毛乌素沙地腹部旱情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