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舆情事件的“后真相”现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选题意义第8-9页
    1.2 文献综述及文献述评第9-12页
        1.2.1 文献综述第9-11页
        1.2.2 文献述评第11-12页
    1.3 逻辑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2-15页
        1.3.1 逻辑框架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13-15页
第2章 “后真相”与网络舆情的关系第15-18页
    2.1 “后真相”与网络舆情的内涵第15-16页
        2.1.1 网络舆情的内涵第15页
        2.1.2 “后真相”的内涵第15-16页
    2.2 “后真相”与网络舆情的联系第16-18页
        2.2.1 “后真相”与网络舆情的共性第16页
        2.2.2 “后真相”以引发网络舆情为目的第16-18页
第3章 网络舆情事件中“后真相”的症候第18-26页
    3.1 罔顾事实真相,一味发泄情绪第18-19页
    3.2 主观建构事实,固守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第19-21页
    3.3 刻意编造事实,谣言蜚语丛生第21-24页
    3.4 曲意解构事实,引发网络狂欢第24-26页
第4章 网络舆情事件中“后真相”形成的原因第26-34页
    4.1 网民因素:情绪宣泄与认知局限第26-27页
        4.1.1 表达与情绪宣泄的需求第26-27页
        4.1.2 网民认知存在局限性第27页
    4.2 媒介因素:渠道方便多样与信息良莠不齐第27-29页
        4.2.1 媒介技术带来表达便利性第28页
        4.2.2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第28-29页
        4.2.3 媒介发展圈层化与精准化加固刻板印象第29页
    4.3 社会因素:矛盾累积与公信力下降第29-31页
        4.3.1 社会发展不均衡,累积各种矛盾及不满情绪第30页
        4.3.2 社会信息不透明,社会公信力降低第30-31页
    4.4 文化因素:文化多元与价值异化第31-34页
        4.4.1 文化多元与“后真相”第31-32页
        4.4.2 价值异化与“后真相”第32-34页
第5章 网络舆情事件的“后真相”对网络舆情的影响第34-40页
    5.1 舆情失序,增加网络舆情治理难度第34-37页
    5.2 倒逼真相,推动网络舆情的正向发展第37-38页
    5.3 感性与理性博弈,促成社会共识的形成第38-40页
第6章 基于“后真相”现象的网络舆情导控对策第40-47页
    6.1 揭示真相,以事件的真实性导控网络舆情发展第40-41页
        6.1.1 政府转变传统思维,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第40-41页
        6.1.2 媒体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确保信息客观公正第41页
    6.2 疏导情绪,消解网民“群体极化”现象以防舆情失控第41-42页
        6.2.1 强化网络代偿机制,满足个体宣泄需求第42页
        6.2.2 加强网络情绪监控,注重有效回应第42页
    6.3 教育与约束,唤起网民理性思维以导控网络舆情的发展第42-45页
        6.3.1 重视网民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表达习惯第42-43页
        6.3.2 健全信息法律管理体系,提高违法成本第43-44页
        6.3.3 媒介平台重视信息核查机制建设第44-45页
    6.4 设置议程,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健康有序发展第45-47页
        6.4.1 官方主动设置议程,及时纠正偏差观念第45-46页
        6.4.2 媒体积极响应议程,引导舆情健康发展第46-47页
第7章 总结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转型研究
下一篇: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环保形象的建构--自塑与他塑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