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第12-13页 |
1.2.1 分析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理论 | 第13-15页 |
1.3.1 4PS理论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大学科技园的概念及运作模式 | 第15-20页 |
2.1 大学科技园的定位及基本功能 | 第15-18页 |
2.1.1 大学科技园的定位 | 第15-16页 |
2.1.2 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 | 第16-18页 |
2.2 大学科技园的运作模式 | 第18-20页 |
2.2.1 国外大学科技园运作模式的比较 | 第18页 |
2.2.2 国内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特点 | 第18-20页 |
第三章 DZKD科技园的现状及问题 | 第20-34页 |
3.1 成都双流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3.1.1 产业基础与优势 | 第20-21页 |
3.1.2 问题与不足 | 第21-22页 |
3.2 成都同类产业园区及国外知名科技园 | 第22-27页 |
3.2.1 成都天府软件园 | 第22-23页 |
3.2.2 成都武侯工业园西部智谷“电子信息产业园” | 第23-26页 |
3.2.3 美国硅谷(SiliconValley) | 第26-27页 |
3.3 DZKD科技园市场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3.3.1 DZKD科技园发展背景 | 第27-28页 |
3.3.2 DZKD科技园商业模式 | 第28-29页 |
3.3.3 DZKD科技园的商业获利方式 | 第29-31页 |
3.3.6 DZKD科技园的问题诊断 | 第31-34页 |
第四章 DZKD科技园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第34-44页 |
4.1 科技园优势 | 第34-40页 |
4.1.1 产业基础优势 | 第34-35页 |
4.1.2 自然环境 | 第35页 |
4.1.3 人力资源 | 第35-37页 |
4.1.4 强大的股东背景 | 第37页 |
4.1.5 灵活的服务机制 | 第37-38页 |
4.1.6 丰富的社会资源 | 第38-39页 |
4.1.7 所处的优势地位 | 第39-40页 |
4.2 科技园劣势 | 第40-41页 |
4.2.1 产业链 | 第40-41页 |
4.2.2 区域配套 | 第41页 |
4.2.3 优惠政策 | 第41页 |
4.3 科技园机遇 | 第41-42页 |
4.3.1 政策红利释放迎来的历史机遇 | 第41页 |
4.3.2 重点项目的布局带动产业集聚 | 第41页 |
4.3.3 天府新区助推产业跨越发展 | 第41-42页 |
4.3.4 对外开放合作迎来历史契机 | 第42页 |
4.4 科技园的威胁 | 第42页 |
4.4.1 区域竞争激烈 | 第42页 |
4.4.2 产业风险大 | 第42页 |
4.5 SWOT分析总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DZKD科技园营销策略 | 第44-68页 |
5.1 产品策略 | 第44-47页 |
5.1.1 产业定位 | 第45-47页 |
5.1.2 地产产品定位 | 第47页 |
5.2 价格策略 | 第47-55页 |
5.2.1 合理定价 | 第48-50页 |
5.2.2 优惠政策 | 第50-54页 |
5.2.3 控制成本,降低杠杆 | 第54-55页 |
5.2.4 采取阶段性的价格上涨策略 | 第55页 |
5.3 渠道策略 | 第55-59页 |
5.3.1 资源梳理 | 第55-56页 |
5.3.2 渠道铺排 | 第56-59页 |
5.4 品牌宣传策略 | 第59-64页 |
5.4.1 建立品牌的基石—企业服务体系 | 第59-63页 |
5.4.2 基于DZKD品牌的园区形象营销 | 第63-64页 |
5.4.3 基于城市特点的园区形象营销 | 第64页 |
5.4.4 基于科技园运营公司的园区形象营销 | 第64页 |
5.5 科技园营销的其他策略—创新服务体系搭建 | 第64-68页 |
5.5.1 产业人才培养策略 | 第64-66页 |
5.5.2 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策略 | 第66页 |
5.5.3 资本服务平台的搭建策略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