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问题提出第8-9页
    1.2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第9-10页
    1.3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8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4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7-18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概述第20-35页
    2.1 “民粹主义”概念第20-23页
        2.1.1 “民粹主义”概念的基本含义第20-21页
        2.1.2 “民粹主义”概念辨析第21-23页
    2.2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第23-27页
        2.2.1 社会背景第23-24页
        2.2.2 经济背景第24-25页
        2.2.3 政治背景第25-26页
        2.2.4 文化背景第26-27页
    2.3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历史沿革第27-30页
        2.3.1 “五四”以前的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第27-28页
        2.3.2 “五四”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第28-29页
        2.3.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第29-30页
    2.4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类型第30-35页
        2.4.1 批判主义的复古民粹主义思潮第31页
        2.4.2 激进主义的民族民粹主义思潮第31-32页
        2.4.3 拿来主义的西化民粹主义思潮第32-33页
        2.4.4 精英主义的纯粹民粹主义思潮第33-34页
        2.4.5 多元主义的民主民粹主义思潮第34-35页
第3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分析第35-46页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分析第35-37页
        3.1.1 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分析第35页
        3.1.2 列宁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分析第35-36页
        3.1.3 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分析第36-37页
    3.2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思想特征第37-40页
        3.2.1 直接表现与间接存在兼顾第37-38页
        3.2.2 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分裂第38-39页
        3.2.3 批判性强与主导性不足兼而有之第39-40页
        3.2.4 自卑与自大并存第40页
    3.3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社会危害第40-46页
        3.3.1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第41-42页
        3.3.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破坏社会稳定,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第42-44页
        3.3.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谄媚人民,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第44-46页
第4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科学地对待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第46-54页
    4.1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再认识第46-50页
        4.1.1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角度第46-49页
        4.1.2 从普通个人历史作用和“精英”历史作用的角度第49-50页
    4.2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消解之道第50-54页
        4.2.1 坚持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50-51页
        4.2.2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第51-53页
        4.2.3 坚持普通个人与“精英”作用的辩证统一第53-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致谢第61-6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乌克兰危机与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
下一篇:政治关联、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