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问题论文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3页
第1章 基础——未成年人暴力倾向心理结构的形成第13-24页
    1.1 影响暴力倾向心理结构形成的生物因素第13-15页
        1.1.1 生理系统第13-15页
        1.1.2 攻击本能第15页
    1.2 暴力特质在未成年个体的心理结构中形成第15-19页
        1.2.1 认知结构缺陷——认同暴力第15-17页
        1.2.2 情绪结构缺陷——调节不能第17-18页
        1.2.3 意志结构缺陷——暴力品质第18-19页
    1.3 暴力(攻击性)人格的形成第19-22页
        1.3.1 攻击性性格第19-20页
        1.3.2 胆汁质的气质类型第20页
        1.3.3 思维能力极端片面化第20-21页
        1.3.4 自我认识“冲突”第21页
        1.3.5 自我评价的偏差第21-22页
    1.4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第22-24页
        1.4.1 一般模式第22-23页
        1.4.2 特殊模式第23-24页
第2章“发动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产生第24-28页
    2.1 犯罪需要第24-25页
        2.1.1 形成不良需求第24-25页
        2.1.2 缺乏良好有效的需要结构调节能力第25页
    2.2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形成第25-27页
    2.3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特点与识别第27-28页
        2.3.1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特点第27页
        2.3.2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识别第27-28页
第3章 外化——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第28-31页
    3.1 犯罪意志的作用第28-29页
    3.2 外化机制第29-31页
第4章 对策——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预防第31-37页
    4.1 塑造——未成年人健全的心理结构第31-35页
        4.1.1 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第31-32页
        4.1.2 创建良好的学校教育模式第32-33页
        4.1.3 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人文环境第33-34页
        4.1.4 正确对待暴力行为第34-35页
    4.2 遏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生成第35页
        4.2.1 减少外界刺激源、阻断外界诱因第35页
        4.2.2 促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第35页
    4.3 阻断——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外化第35-37页
        4.3.1 加强社会控制第36页
        4.3.2 完善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第36-37页
结语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基层公安机关公信力的提升--基于华容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