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

光致金属瞬态表面电场与超快晶格结构动力学的研究

论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科学背景第15-16页
    1.2 超快电子衍射技术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第16-18页
    1.3 超快电子衍射与成像的应用第18-20页
        1.3.1 气相化学反应动力学第18-19页
        1.3.2 金属熔化相变过程第19页
        1.3.3 晶格结构动力学、强关联体系动力学第19-20页
        1.3.4 等离子体超快演化过程第20页
        1.3.5 表面瞬态电场探测第20页
    1.4 小结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5页
第二章 超快电子衍射:原理、装置与实验方法第25-57页
    2.1 泵浦探测技术原理第25-27页
    2.2 晶体衍射基本理论第27-36页
        2.2.1 衍射方程第28-30页
        2.2.2 原子散射因子与几何结构因子第30-33页
        2.2.3 衍射峰强度与样品温度第33-35页
        2.2.4 衍射峰宽度第35-36页
    2.3 超快电子衍射的时间分辨率和倒空间分辨率第36-41页
        2.3.1 超快电子衍射的时间分辨率第36-38页
        2.3.2 超快电子衍射的倒空间分辨率(结构变化解析能力)第38-41页
    2.4 超快电子衍射实验装置第41-49页
        2.4.1 掺钛蓝宝石飞秒激光系统第41-42页
        2.4.2 泵浦-探测延时光路部分第42-43页
        2.4.3 飞秒电子枪与电子姿态控制系统第43-45页
        2.4.4 信号采集系统第45-46页
        2.4.5 样品架与超高真空靶室第46-48页
        2.4.6 样品制备方法第48-49页
    2.5 超快电子衍射实验方法第49-52页
    2.6 超快电子衍射数据分析方法第52-53页
    2.7 超快电子阴影成像与偏转法第53-54页
    2.8 本章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第三章 激光等离子体形成过程的电子阴影成像与偏转研究第57-71页
    3.1 研究背景第57-59页
    3.2 实验布局与条件第59-62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2-67页
    3.4 小结第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第四章 铝金属瞬态表面电场的研究第71-91页
    4.1 研究背景第71-72页
    4.2 实验布局与条件第72-75页
    4.3 实验数据处理第75-76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6-88页
        4.4.1 瞬态电场的时间演化第76-78页
        4.4.2 瞬态电场演化的“三束团”模型第78-84页
        4.4.3 瞬态表面电场对时间分辨电子散射相关研究的影响第84-88页
    4.5 小结第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第五章 铝金属超快结构动力学与瞬态表面电场的同时探测第91-107页
    5.1 研究背景第91-93页
    5.2 实验条件和数据处理第93-95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5-102页
        5.3.1 内向电子导致的晶格结构动力学过程第95-97页
        5.3.2 外向电子导致的瞬态电场第97-100页
        5.3.3 晶格结构动力学和瞬态电场对探测电子束的影响对比第100-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第六章 铝晶格超快结构动力学研究第107-129页
    6.1 研究背景第107-109页
    6.2 实验条件第109-110页
    6.3 搭建光参量放大器第110-113页
    6.4 铝晶格结构动力学——800nm泵浦第113-119页
    6.5 铝晶格结构动力学——1.25μm泵浦第119-120页
    6.6 不同衬底样品的晶格结构动力学第120-124页
    6.7 不同厚度样品的晶面振荡周期第124-126页
    6.8 小结第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9页
第七章 金纳米颗粒超快结构动力学研究第129-139页
    7.1 研究背景第129-130页
    7.2 实验条件第130-131页
    7.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31-136页
        7.3.1 晶格平衡位置的变化——电子-声子耦合过程第131-133页
        7.3.2 晶格绕平衡位置的热运动——晶格加热过程第133-136页
        7.3.3 晶格平衡位置变化与绕平衡位置热振动对比第136页
    7.4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39页
第八章 总结第139-141页
本学位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第141-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列表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有限元网格先进编辑技术研究
下一篇:陶瓷泡沫材料的热冲击阻力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