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及其原位强化修复研究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1章 绪论第16-34页
    1.1 选题依据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1页
        1.2.1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反应机制及生物地球化学响应第18-20页
        1.2.2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过程和性能评估第20-28页
        1.2.3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过程模拟与预测第28-30页
        1.2.4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强化修复研究第30页
        1.2.5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修复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30-31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1-34页
        1.3.1 研究目标第31页
        1.3.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3.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1.3.4 创新点第33-34页
第2章 污染场地概况第34-40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34-35页
        2.1.1 污染场地自然条件第34页
        2.1.2 地形地貌第34页
        2.1.3 气象水文概况第34-35页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第35-40页
        2.2.1 区域地层结构及岩性第35-36页
        2.2.2 水文地质概况第36-40页
第3章 地下水土的监测、取样与分析第40-48页
    3.1 监测网的布置第40-41页
        3.1.1 监测井井位分布和功能介绍第40-41页
        3.1.2 监测井成井过程说明第41页
    3.2 地下水土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第41-48页
        3.2.1 地下水土样品采集周期和时间第41-42页
        3.2.2 样品采集与保存第42-43页
        3.2.3 样品测定分析方法第43-48页
第4章 场地石油烃污染现状和自然衰减作用评价第48-66页
    4.1 场地地下水土石油烃污染特征第48-54页
        4.1.1 场地含水层介质石油烃分布特征第48-49页
        4.1.2 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第49-50页
        4.1.3 地下水中氡同位素在含水层介质石油烃污染物分布研究中应用第50-53页
        4.1.4 场地地下水土污染物组成第53-54页
    4.2 场地地下水土石油烃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第54-63页
        4.2.1 危害识别第54-56页
        4.2.2 暴露评估第56-58页
        4.2.3 毒性评估第58-59页
        4.2.4 风险表征第59-63页
    4.3 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自然衰减评估第63-66页
        4.3.1 场地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自然衰减作用的识别第63-64页
        4.3.2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自然衰减速率计算第64-66页
第5章 场地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机制第66-86页
    5.1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作用的识别第66-78页
        5.1.1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作用的水化学证据第66-74页
        5.1.2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作用的14C 同位素证据第74-76页
        5.1.3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微生物群落证据第76-78页
    5.2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降解的主要机制第78-86页
        5.2.1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产甲烷降解反应机制的识别第78-82页
        5.2.2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硫酸盐还原降解反应机制的识别第82-86页
第6章 场地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值模拟与降解效果预测第86-114页
    6.1 场地地下水石油烃迁移转化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的总体思路第86页
    6.2 场地地下水水流模拟第86-93页
        6.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第86-88页
        6.2.2 场地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第88-90页
        6.2.3 地下水流模型的识别和验证第90-93页
    6.3 场地地下水溶质迁移转化模拟第93-107页
        6.3.1 场地溶质迁移转化过程概念模型第93-94页
        6.3.2 场地地下水溶质迁移转化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第94-99页
        6.3.3 场地地下水溶质迁移转化模型的识别和验证第99-107页
    6.4 场地地下水-溶质迁移转化模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第107-110页
        6.4.1 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的原理第107-108页
        6.4.2 场地地下水流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第108-109页
        6.4.3 场地溶质迁移转化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第109-110页
    6.5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自然衰减修复效果模拟分析第110-114页
        6.5.1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自然衰减修复效果预测第110-111页
        6.5.2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自然衰减修复过程预测结果分析第111-114页
第7章 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的原位微生物强化修复试验第114-122页
    7.1 原位微生物强化修复野外试验方案的确定第114-117页
        7.1.1 修复试验井的选择第114页
        7.1.2 拟投加营养物质及其投加量的确定第114-117页
        7.1.3 试验监测方案第117页
    7.2 原位微生物强化修复野外试验方案的实施第117页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17-122页
        7.3.1 降解速率计算第117-118页
        7.3.2 监测井中地下水 TPH 的变化第118-119页
        7.3.3 监测井中地下水水质的变化第119-120页
        7.3.4 实验结论第120-122页
第8章 结论及建议第122-128页
    8.1 主要结论第122-125页
        8.1.1 场地石油烃污染现状第122-123页
        8.1.2 场地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物自然衰减作用评估第123页
        8.1.3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存在证据和主要机制第123-124页
        8.1.4 场地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效果预测第124-125页
        8.1.5 场地石油烃的原位微生物强化修复试验第125页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第125-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2-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肥耦合管理对稻田生源要素碳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下一篇:刺参营养成分的地域性差异分析及其磷脂的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