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积肥技术、调制与施肥效益论文--施肥论文

基于盐渍化灌区水土环境安全的优化施肥模式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9-14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4-17页
1 引言第17-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1 平衡施肥研究第18页
        1.2.2 施肥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第18页
        1.2.3 施肥对土壤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8-19页
        1.2.4 施肥对植株体内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第19页
        1.2.5 施肥与地上部植株临界氮浓度的关系研究第19页
        1.2.6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研究第19-20页
        1.2.7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淋溶损失研究第20-21页
        1.2.8 施肥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第21-22页
    1.3 研究目标及有待探讨的科学问题第22-23页
        1.3.1 氮、磷配施对小麦玉米套作产量的影响研究第22页
        1.3.2 氮、磷配施对小麦玉米套作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第22页
        1.3.3 小麦玉米套作氮素吸收、转运及平衡研究第22页
        1.3.4 基于作物地上部植株临界氮浓度的施氮量诊断研究第22-23页
        1.3.5 农田土壤剖面中氮素淋溶损失研究第23页
        1.3.6 氮、磷配施对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第23页
    1.4 技术路线第23-25页
2 试验区概述第25-37页
    2.1 内蒙古河套灌区概况第25页
    2.2 试验区基本资料第25-37页
        2.2.1 试验区概况第25页
        2.2.2 气象资料第25-26页
        2.2.3 土壤质地第26-27页
        2.2.4 土壤基础地力第27-28页
        2.2.5 作物生育期划分第28页
        2.2.6 土壤基质势第28-29页
        2.2.7 土壤水力学特征参数的测定第29-35页
        2.2.8 生育期土壤水量变化第35-37页
3 试验设计第37-43页
    3.1 试验材料第37-38页
    3.2 试验方案第38页
    3.3 测定项目第38-43页
        3.3.1 气象观测第38页
        3.3.2 植物生理指标及养分含量测定第38-39页
        3.3.3 土样指标测定第39页
        3.3.4 田间淋溶水观测第39页
        3.3.5 侧渗水测定第39页
        3.3.6 地下水观测第39页
        3.3.7 土壤水及硝态氮渗漏量测定第39-40页
        3.3.8 耕层土壤氮素矿化测定第40页
        3.3.9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第40-43页
4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产量效应研究第43-54页
    4.1 研究目的第43页
    4.2 试验设计第43-44页
    4.3 样品采集及数据分析第44-45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4.4.1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产量构成分析第45-46页
        4.4.2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肥料效应分析第46-51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51-52页
    4.6 结论第52-54页
5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水肥利用效率研究第54-65页
    5.1 研究目的第54页
    5.2 分析及测定方法第54-56页
        5.2.1 样品采集及测定第54-55页
        5.2.2 土壤贮水量的计算第55页
        5.2.3 水分利用效率(WUE)的计算第55页
        5.2.4 肥料利用效率第55页
        5.2.5 数据分析第55-56页
    5.3 氮、磷配施模式下套作作物水分利用的研究第56-57页
        5.3.1 小麦、玉米套作全生育期耗水量特征研究第56页
        5.3.2 小麦、玉米套作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第56-57页
    5.4 氮、磷配施模式对套作作物肥料利用效率的研究第57-61页
        5.4.1 小麦、玉米套作氮、磷偏生产力及农学效率分析第57-58页
        5.4.2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肥料利用率研究第58-61页
    5.5 氮、磷配施模式下施肥与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之间的效应方程研究第61-62页
        5.5.1 小麦玉米套作产量与氮、磷施量之间的效应方程第61页
        5.5.2 小麦、玉米套作WUE与氮、磷施量之间的效应方程第61-62页
        5.5.3 小麦、玉米套作肥料利用效率与氮、磷施量之间的效应方程第62页
    5.6 小结与与讨论第62-64页
        5.6.1 氮、磷配施对作物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62-63页
        5.6.2 氮、磷配施对作物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第63-64页
    5.7 结论第64-65页
6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氮素吸收、转运及平衡研究第65-82页
    6.1 研究目的第65页
    6.2 样品采集及测定第65页
    6.3 相关参数计算第65-67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67-78页
        6.4.1 氮、磷配施对小麦玉米套作全生育期氮素累积及吸收规律研究第67-72页
        6.4.2 小麦玉米套作生长后期植株氮素转运研究第72-73页
        6.4.3 氮、磷配施条件下小麦玉米套作全生育期氮素平衡研究第73-75页
        6.4.4 氮、磷配施与作物收获后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关系研究第75-77页
        6.4.5 氮、磷配施条件下作物氮效率研究第77-78页
    6.5 小结与讨论第78-80页
        6.5.1 氮素吸收、转运研究第78-79页
        6.5.2 氮素平衡研究第79-80页
        6.5.3 施氮(磷)量与作物籽粒产量、植株吸氮量的相关关系研究第80页
    6.6 结论第80-82页
7 基于作物临界氮浓度的施肥诊断研究第82-96页
    7.1 研究目的第82页
    7.2 样品采集及测定第82页
    7.3 研究方法第82-85页
        7.3.1 临界氮浓度的确定第82-83页
        7.3.2 临界氮稀释曲线第83页
        7.3.3 氮素吸收模型及氮积累亏缺模型的构建第83页
        7.3.4 氮营养指数(NNI)第83-84页
        7.3.5 临界氮吸收速率第84-85页
    7.4 结果与分析第85-93页
        7.4.1 小麦玉米套作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规律及数据筛选分组研究第85-87页
        7.4.2 小麦玉米套作全生育期植株氮浓度研究第87-88页
        7.4.3 小麦玉米套作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第88页
        7.4.4 小麦玉米套作氮素吸收模型及氮积累亏缺模型的建立第88-91页
        7.4.5 小麦玉米套作临界氮素吸收速率研究第91页
        7.4.6 小麦玉米套作氮营养指标的研究第91-92页
        7.4.7 小麦玉米套作氮营养指数的定量研究第92-93页
    7.5 小结与讨论第93-94页
        7.5.1 小麦玉米套作临界氮浓度及临界氮稀释曲线研究第93页
        7.5.2 小麦玉米套作氮素吸收及氮积累亏缺模型研究第93-94页
        7.5.3 氮营养指数评价研究第94页
    7.6 结论第94-96页
8 农田土壤剖面中氮素淋溶损失研究第96-115页
    8.1 研究目的第96页
    8.2 试验设计第96-98页
        8.2.1 田间淋溶水观测井的制作第96-97页
        8.2.2 硝态氮渗漏量测定方法第97-98页
    8.3 结果与分析第98-112页
        8.3.1 田间淋溶水中硝态氮淋失规律研究第98-105页
        8.3.2 作物收获后土体中残留硝态氮变化规律研究第105-109页
        8.3.3 作物全生育期土壤硝态氮渗漏量的计算第109-110页
        8.3.4 秋浇后土壤硝态氮渗漏量第110-111页
        8.3.5 生长周期内土壤硝态氮总渗漏量第111-112页
    8.4 小结与讨论第112-114页
    8.5 结论第114-115页
9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土壤酶活性研究第115-128页
    9.1 研究目的第115-116页
    9.2 样品采集及测定第116页
    9.3 数据分析及处理第116页
    9.4 结果与分析第116-126页
        9.4.1 氮磷配施对农田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第116-118页
        9.4.2 氮磷配施对农田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第118-120页
        9.4.3 氮磷配施对农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120-121页
        9.4.4 氮磷配施对农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第121-123页
        9.4.5 小麦玉米套作全生育期施氮、磷量与土壤酶活性相关分析第123-126页
    9.5 小结与讨论第126-127页
    9.6 结论第127-128页
10 结论与不足第128-133页
    10.1 主要结论第128-131页
        10.1.1 氮、磷配施对小麦玉米套作产量效应的影响第128页
        10.1.2 氮、磷配施对小麦玉米套作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28-129页
        10.1.3 氮、磷配施对小麦玉米套作氮素吸收、转运及平衡研究第129页
        10.1.4 作物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建立及氮营养指数研究第129-130页
        10.1.5 农田土壤剖面中氮素淋溶损失研究第130页
        10.1.6 氮磷配施模式下小麦玉米套作土壤酶活性研究第130-131页
        10.1.7 初步提出盐渍化节水灌区的小麦玉米套作最优氮磷配施模式第131页
    10.2 不足与展望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7页
作者简介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盐渍化农田表层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下一篇:锂硫电池正极改性、结构设计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