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3页 |
1.2 RC 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1.2.1 RC 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13-18页 |
1.2.2 RC 柱抗震性能数值分析模型 | 第18-20页 |
1.2.3 RC 柱损坏状态分级及不同损坏等级的变形研究 | 第20-23页 |
1.3 建筑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23-24页 |
1.4 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判别 | 第24-2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RC 柱抗震性能及水平力往复加载次数影响试验研究 | 第30-52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30-34页 |
2.1.1 试件设计 | 第30-33页 |
2.1.2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 第33页 |
2.1.3 量测内容 | 第33-34页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50页 |
2.2.1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34-38页 |
2.2.2 滞回曲线与骨架线 | 第38-41页 |
2.2.3 承载能力 | 第41-44页 |
2.2.4 变形能力 | 第44-46页 |
2.2.5 割线刚度 | 第46-47页 |
2.2.6 耗能能力 | 第47-5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基于 OpenSEES 的 RC 柱试件弯矩-转角滞回曲线计算 | 第52-70页 |
3.1 OpenSEES 建模 | 第52-54页 |
3.1.1 OpenSEES 简介 | 第52-53页 |
3.1.2 建立 OpenSEES 纤维模型 | 第53-54页 |
3.2 材料本构模型 | 第54-60页 |
3.2.1 钢筋钢材本构模型 | 第54-55页 |
3.2.2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55-56页 |
3.2.3 几种箍筋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56-58页 |
3.2.4 不同本构模型试件 C3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 第58-60页 |
3.3 OpenSEES 计算结果及比较 | 第60-64页 |
3.3.1 试件 C3 计算结果及比较 | 第60-62页 |
3.3.2 RC 柱试件计算结果及比较 | 第62-64页 |
3.4 由弯矩-曲率曲线确定 RC 柱试件的转角 | 第64-68页 |
3.4.1 转角与曲率关系 | 第64-65页 |
3.4.2 弯矩-曲率试验曲线及特征点曲率试验值 | 第65-67页 |
3.4.3 RC 柱的塑性铰长度 | 第67-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不同抗震等级 RC 柱性能点塑性转角研究 | 第70-96页 |
4.1 美国标准的规定 | 第70-74页 |
4.2 RC 柱四折线弯矩-转角骨架线及特征点弯矩 | 第74-76页 |
4.2.1 RC 柱四折线弯矩-转角骨架线 | 第74-75页 |
4.2.2 RC 柱弯矩-转角骨架线特征点的弯矩 | 第75-76页 |
4.3 OpenSEES 计算 RC 柱塑性转角试验验证 | 第76-79页 |
4.4 RC 柱弯矩-转角骨架线特征点及性能点的塑性转角 | 第79-89页 |
4.4.1 450mm×450mm 截面 RC 柱弯矩-转角骨架线 | 第79-82页 |
4.4.2 450mm×450mm 截面 RC 柱弯矩-转角骨架线特征点及性能点塑性转角 | 第82-86页 |
4.4.3 600mm×600mm 截面 RC 柱弯矩-转角骨架线 | 第86-87页 |
4.4.4 600mm×600mm 截面 RC 柱弯矩-转角骨架线特征点及性能点塑性转角 | 第87-88页 |
4.4.5 两种截面尺寸 RC 柱弯矩-转角骨架线特征点及性能点塑性转角比较 | 第88-89页 |
4.5 与美国标准比较 | 第89-90页 |
4.6 RC 柱损坏程度与特征点及性能点关系 | 第90-9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判别 | 第96-130页 |
5.1 RC 框架结构设计 | 第96-100页 |
5.1.1 结构参数 | 第96-97页 |
5.1.2 结构计算 | 第97-98页 |
5.1.3 计算结果 | 第98-100页 |
5.2 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第100-104页 |
5.2.1 三维整体结构模型 | 第100-102页 |
5.2.2 结构模型重量 | 第102页 |
5.2.3 材料强度 | 第102页 |
5.2.4 材料本构模型 | 第102-103页 |
5.2.5 阻尼系数取值 | 第103-104页 |
5.2.6 结构模态分析 | 第104页 |
5.3 地震记录与调幅 | 第104-107页 |
5.4 时程分析结果 | 第107-112页 |
5.4.1 结构顶点位移反应 | 第107-108页 |
5.4.2 结构基底剪力反应 | 第108-110页 |
5.4.3 底层柱底弯矩-曲率关系曲线 | 第110-112页 |
5.5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判别 | 第112-128页 |
5.5.1 基于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判别 | 第112-115页 |
5.5.2 基于 RC 柱转角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判别 | 第115-12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 第130-132页 |
6.2 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建议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