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6-19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1页 |
1.5 创新性认识 | 第21-23页 |
2 冲断带物理模拟研究 | 第23-39页 |
2.1 物理模拟的基本理论 | 第23-29页 |
2.1.1 物理模拟实验的材料及其性质 | 第23-25页 |
2.1.2 物理模拟实验的相似性原则 | 第25-29页 |
2.2 冲断带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 第29-39页 |
2.2.1 物理模拟的实验装置 | 第29-31页 |
2.2.2 冲断带常见控制变形因素 | 第31-35页 |
2.2.3 数字化物理模拟(PIV、CT、激光扫描仪等) | 第35-39页 |
3 塔西南褶皱-冲断带东段柯东-柯克亚地区同沉积对构造变形的影响 | 第39-53页 |
3.1 实验模型设计 | 第39-42页 |
3.1.1 地质模型 | 第39-41页 |
3.1.2 实验模型 | 第41-42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42-48页 |
3.2.1 实验1—无同沉积实验 | 第42-44页 |
3.2.2 实验2—厚层同沉积实验 | 第44-46页 |
3.2.3 实验3—薄层同沉积实验 | 第46-48页 |
3.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48-52页 |
3.3.1 同沉积对脆性滑脱层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 实验动力学讨论—临界库伦楔理论 | 第49-51页 |
3.3.3 同沉积对褶皱-冲断带结构的影响 | 第51页 |
3.3.4 同沉积对塔西南褶皱-冲断带变形机制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 物理模拟实验得出的认识 | 第52-53页 |
4 古隆起对乌泊尔构造带变形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 | 第53-78页 |
4.1 实验模型设计 | 第53-59页 |
4.1.1 地质模型 | 第53-56页 |
4.1.2 实验模型 | 第56-59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9-73页 |
4.2.1 实验1 全盆地分布古隆起 | 第59-64页 |
4.2.2 实验2 四分之三盆地范围分布古隆起 | 第64-66页 |
4.2.3 实验3 二分之一盆地范围分布古隆起 | 第66-68页 |
4.2.4 实验4 三分之一盆地范围分布古隆起 | 第68-70页 |
4.2.5 实验5 四分之一盆地范围分布古隆起 | 第70-71页 |
4.2.6 实验6 造山带与古隆起距离增加 | 第71-73页 |
4.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73-77页 |
4.3.1 古隆起对前锋断层—乌泊尔断裂发育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2 乌泊尔弧形冲断带产生的原因 | 第74-76页 |
4.3.3 乌泊尔断裂西段出露地表,东段隐伏地下的原因 | 第76-77页 |
4.4 物理模拟实验得出的认识 | 第77-78页 |
5 寒武系膏盐层分布不均对苏盖特、柯东构造带的影响 | 第78-93页 |
5.1 实验模型设计 | 第78-83页 |
5.1.1 地质模型 | 第78-81页 |
5.1.2 实验模型 | 第81-83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83-90页 |
5.2.1 实验1 深部滑脱层“矩形状”分布 | 第83-87页 |
5.2.2 实验2 深部滑脱层“弧形状”分布 | 第87-90页 |
5.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90-91页 |
5.4 物理模拟实验得出的认识 | 第91-93页 |
6 结语 | 第93-99页 |
6.1 塔西南褶皱-冲断带变形控制因素 | 第93-95页 |
6.2 本文认识和结论 | 第95-96页 |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作者简介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