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气液两相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33页
    1.1 课题背景第14页
    1.2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概述第14-22页
        1.2.1 燃料电池分类及μDMFC优势第14-15页
        1.2.2 μDMFC组成及工作原理第15-19页
        1.2.3 μDMFC应用第19-22页
    1.3 微型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气液两相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30页
        1.3.1 阳极气液两相模型第22-24页
        1.3.2 阳极气液两相实验研究第24-25页
        1.3.3 阳极运行参数对电池性能影响第25-27页
        1.3.4 μDMFC系统优化第27-30页
    1.4 微尺度下μDMFC的主要技术问题第30-31页
        1.4.1 微尺度下的阳极气液两相传输第30页
        1.4.2 μDMFC实验测试方法第30页
        1.4.3 加工与系统集成第30-31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1页
    1.6 论文主要内容第31-33页
第2章 μDMFC三维两相传质模型研究第33-65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μDMFC三维两相传质模型第33-46页
        2.2.1 模型计算区域第33-34页
        2.2.2 气液两相模型建立第34-46页
    2.3 模型求解第46-50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50-63页
        2.4.1 模型验证第50-51页
        2.4.2 阳极多孔介质内的气液两相物质传输第51-53页
        2.4.3 扩散层亲疏水特性对气液两相物质传输的影响第53-58页
        2.4.4 扩散层压缩特性对甲醇传输及电池性能的影响第58-63页
    2.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3章 μDMFC阳极流场微尺度效应研究第65-91页
    3.1 引言第65页
    3.2 结构设计第65-66页
    3.3 阳极微流场气液两相的晶格-波尔兹曼传质模型第66-77页
        3.3.1 晶格-波尔兹曼方法概述第66-67页
        3.3.2 晶格-波尔兹曼方法理论分析第67-68页
        3.3.3 晶格-波尔兹曼模型的正确性验证第68-74页
        3.3.4 晶格-波尔兹曼模型中宏观量与微观量的关系第74-75页
        3.3.5 晶格-波尔兹曼三维模型的边界条件第75-76页
        3.3.6 晶格-波尔兹曼方法模拟的流程第76-77页
    3.4 仿真结果与讨论第77-84页
        3.4.1 等比例缩小效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77-80页
        3.4.2 截面效应对气液两相流的影响第80-82页
        3.4.3 亲疏水效应对气液两相流的影响第82-84页
    3.5 铝基可视化μDMFC单体的制作与封装第84-85页
    3.6 阳极流场微尺度效应实验验证第85-90页
        3.6.1 材料特性分析第85-86页
        3.6.2 亲疏水处理第86-87页
        3.6.3 截面效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87-88页
        3.6.4 亲疏水效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88-90页
    3.7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4章 基于响应面分析方法的μDMFC单体实验研究第91-114页
    4.1 引言第91页
    4.2 响应面分析方法实验分析μDMFC性能第91-94页
        4.2.1 响应面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第91-92页
        4.2.2 算法原理及计算流程第92-94页
    4.3 测试系统及性能评价方法第94-96页
    4.4 运行参数对自呼吸μDMFC性能及气液两相传输的影响第96-105页
        4.4.1 阳极甲醇浓度的影响第96-99页
        4.4.2 阳极溶液流速的影响第99-102页
        4.4.3 工作温度的影响第102-105页
    4.5 响应面分析运行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第105-113页
        4.5.1 误差分析第107-108页
        4.5.2 甲醇供给浓度和供给流速的相互影响第108-109页
        4.5.3 甲醇供给浓度和工作温度的相互影响第109-110页
        4.5.4 工作温度和供给流速的相互影响第110-112页
        4.5.5 μDMFC开路电压的响应面分析第112-113页
    4.6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5章 主动式μDMFC系统自适应供给方式研究第114-130页
    5.1 引言第114页
    5.2 阳极流速的响应面分析优化第114-118页
        5.2.1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第115-116页
        5.2.2 阳极流速响应面分析的结果与讨论第116-118页
    5.3 μDMFC自适应供给系统的硬件设计第118-119页
    5.4 自适应流速供给系统功能测试第119-121页
        5.4.1 微型蠕动泵PWM脉冲控制测试第119页
        5.4.2 电流采集功能测试第119-120页
        5.4.3 自适应流速供给功能测试第120-121页
    5.5 μDMFC自适应供液系统功能验证第121-123页
    5.6 便携式电池组应用研究第123-129页
        5.6.1 不同供液方式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第124-125页
        5.6.2 不同供液浓度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第125-126页
        5.6.3 不同供液速度对电池组性能的影响第126-127页
        5.6.4 动态特性分析第127-129页
    5.7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结论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3-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个人简历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锡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
下一篇:机动时间的奇异特性及其在项目调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