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2-19页 |
1.3.1 国内研究 | 第12-17页 |
1.3.2 国外研究 | 第17-18页 |
1.3.3 简要述评 | 第18-19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4.1 现代化 | 第19-20页 |
1.4.2 关中 | 第20-21页 |
1.4.3 民俗 | 第21页 |
1.4.4 庙会 | 第21-22页 |
1.5 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1.5.1 现代化理论 | 第22-23页 |
1.5.2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1.5.3 文化生态学理论 | 第24-25页 |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5-26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7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2章 药王山庙会历史概况 | 第28-34页 |
2.1 药王山庙会孕育的环境 | 第28-31页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9-30页 |
2.1.2 社会经济环境 | 第30页 |
2.1.3 人文生态环境 | 第30-31页 |
2.2 药王山庙会的起源与发展 | 第31-34页 |
2.2.1 起始于唐代 | 第31-32页 |
2.2.2 形成于宋代 | 第32页 |
2.2.3 确立于金元 | 第32-33页 |
2.2.4 兴盛于明清 | 第33-34页 |
第3章 药王山庙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变 | 第34-50页 |
3.1 关中现代化进程中的药王山庙会 | 第34-36页 |
3.1.1 1840-1911年药王山庙会的状况与特点 | 第34-35页 |
3.1.2 1912-1949年药王山庙会的状况与特点 | 第35-36页 |
3.1.3 1949-至今药王山庙会的状况与特点 | 第36页 |
3.2 转变的表现 | 第36-47页 |
3.2.1 自身形态的转变 | 第37-40页 |
3.2.2 传衍方式的转变 | 第40-42页 |
3.2.3 环境形态的转变 | 第42-47页 |
3.3 转变的原因 | 第47-50页 |
3.3.1 经济因素的推动 | 第47页 |
3.3.2 政治权利的介入 | 第47-48页 |
3.3.3 民众生活需求的刺激 | 第48页 |
3.3.4 药王文化散发持久魅力 | 第48-50页 |
第4章 药王山庙会传承与发展的功能分析 | 第50-60页 |
4.1 AGIL模型分析 | 第50-52页 |
4.2 “冲突”与“变迁”的功能分析 | 第52-60页 |
4.2.1 正功能 | 第52-55页 |
4.2.2 负功能 | 第55页 |
4.2.3 显功能 | 第55-56页 |
4.2.4 潜功能 | 第56-57页 |
4.2.5 功能失调 | 第57-60页 |
第5章 药王山庙会的现代意义 | 第60-66页 |
5.1 药王山庙会与现代化的关系 | 第60-61页 |
5.1.1 对现代化的正功能多于负功能 | 第60页 |
5.1.2 与现代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 第60-61页 |
5.2 药王山庙会的不可替代性 | 第61页 |
5.3 药王山庙会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 第61-66页 |
5.3.1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 第61-63页 |
5.3.2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63-64页 |
5.3.3 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第64-66页 |
第6章 思考与启示 | 第66-70页 |
6.1 发展药王山庙会的思考 | 第66-67页 |
6.1.1 发展药王山庙会要摆脱对旅游业作用的片面视角 | 第66页 |
6.1.2 发展药王山庙会文化要警惕过度开掘 | 第66-67页 |
6.1.3 发展药王山庙会文化离不开创新 | 第67页 |
6.2 发展关中传统文化的启示 | 第67-70页 |
6.2.1 关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 第67-68页 |
6.2.2 关中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68页 |
6.2.3 关中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