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智能型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11-24页 |
2.1 配电自动化类型 | 第11-13页 |
2.1.1 简易型配电自动化 | 第11页 |
2.1.2 实用型配电自动化 | 第11-12页 |
2.1.3 标准型配电自动化 | 第12页 |
2.1.4 集成型配电自动化 | 第12-13页 |
2.1.5 智能型配电自动化 | 第13页 |
2.2 智能型配电自动化结构与功能 | 第13-14页 |
2.3 配电自动化功能 | 第14-19页 |
2.3.1 故障处理功能 | 第14-15页 |
2.3.2 WEB 发布功能 | 第15-16页 |
2.3.3 特色功能 | 第16-17页 |
2.3.4 配网调度管理功能 | 第17-18页 |
2.3.5 配网网络分析功能 | 第18-19页 |
2.4 智能拓展功能 | 第19-23页 |
2.4.1 配网高级应用分析功能 | 第19-20页 |
2.4.2 运行仿真功能 | 第20页 |
2.4.3 与其它系统接口 | 第20-21页 |
2.4.4 停电管理 | 第21页 |
2.4.5 运行分析 | 第21-22页 |
2.4.6 智能化应用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智能型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基础 | 第24-29页 |
3.1 基础需求 | 第24-26页 |
3.1.1 一次网架结构 | 第24-25页 |
3.1.2 通信系统 | 第25-26页 |
3.1.3 信息系统 | 第26页 |
3.2 配电自动化规划目标 | 第26-28页 |
3.2.1 整体规划目标 | 第26-27页 |
3.2.2 配电主站规划目标 | 第27页 |
3.2.3 配电子站、终端和自动化覆盖率规划目标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智能型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方案 | 第29-49页 |
4.1 配电自动化系统结构 | 第29页 |
4.2 配电一次网架和线路改造 | 第29-32页 |
4.2.1 一次设备要求 | 第29-30页 |
4.2.2 配电站点自动化配置原则 | 第30页 |
4.2.3 站用电源接入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4.2.4 设备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现场安装维护要求 | 第31页 |
4.2.5 设备改造实施方案 | 第31-32页 |
4.3 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与改造 | 第32-34页 |
4.3.1 主站应用目标 | 第32-33页 |
4.3.2 配电自动化主站硬件结构 | 第33页 |
4.3.3 配电自动化主站软件系统 | 第33页 |
4.3.4 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协调关系 | 第33-34页 |
4.4 配电子站和终端的建设与改造 | 第34-38页 |
4.4.1 配电子站 | 第34-35页 |
4.4.2 配电终端 | 第35-38页 |
4.4.3 采集信息配置方案 | 第38页 |
4.5 通信系统建设与改造 | 第38-41页 |
4.5.1 接入层通信业务需求分析 | 第38-39页 |
4.5.2 骨干通信网 | 第39页 |
4.5.3 接入层通信网 | 第39-41页 |
4.6 线路快速自愈建设方案 | 第41页 |
4.7 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方案 | 第41-45页 |
4.7.1 系统结构 | 第41-42页 |
4.7.2 系统构架模型 | 第42-43页 |
4.7.3 系统硬件结构 | 第43-44页 |
4.7.4 信息交互内容 | 第44-45页 |
4.8 互动化建设方案 | 第45-46页 |
4.8.1 系统之间互动 | 第45页 |
4.8.2 与用户之间互动 | 第45-46页 |
4.9 工程案例分析 | 第46-48页 |
4.9.1 工程区域改造前情况 | 第46-47页 |
4.9.2 工程实施方案 | 第47-48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目标预期及效益分析 | 第49-52页 |
5.1 预期效果 | 第49-50页 |
5.2 综合效益分析 | 第50-51页 |
5.2.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0页 |
5.2.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0-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