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域内的监察权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一)关于监察权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我国监察权运行的制度设计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监察权与法治化的内涵诠释 | 第11-16页 |
一、监察权的基本内涵 | 第11-13页 |
(一)监察权的定义 | 第11页 |
(二)监察权的要素 | 第11-12页 |
(三)监察权的特征 | 第12-13页 |
二、法治化的基本内涵 | 第13-14页 |
(一)法治的含义 | 第13页 |
(二)法治的价值理念 | 第13-14页 |
(三)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 第14页 |
三、监察权运行机制的法治化内涵 | 第14-16页 |
(一)监察权配置的法治化 | 第15页 |
(二)监察权运行过程的法治化 | 第15页 |
(三)监察权监督体系的法治化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域外监察权的配置模式及启示 | 第16-20页 |
一、监察权运行的配置模式 | 第16-17页 |
(一)议会监察型 | 第17页 |
(二)行政监察型 | 第17页 |
(三)独立监察型 | 第17页 |
二、域外监察权运行对我国的启示 | 第17-20页 |
(一)瑞典的监察权运行特点 | 第18页 |
(二)香港监察权运行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三)域外监察权运行的启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我国监察权运行机制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一、监察权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一)配套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 第20页 |
(二)相关法律衔接存在疏漏 | 第20-21页 |
二、监察权运行内容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一)监察权缺乏独立性 | 第21页 |
(二)监察权结构体系不合理 | 第21-22页 |
(三)监察权对象范围过窄 | 第22页 |
(四)监察权具体职权有限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监察权运行机制法治化的制度设计 | 第23-29页 |
一、监察权配置法治化的实践路径 | 第23-25页 |
(一)监察权配置法治化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二)监察权配置法治化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三)监察权配置法治化的顶层设计 | 第25页 |
二、监察权运行过程的法治化 | 第25-26页 |
(一)监察职权的法治化 | 第25-26页 |
(二)监察程序的法治化 | 第26页 |
(三)权利保障的法治化 | 第26页 |
三、监察权监督机制的法治化 | 第26-29页 |
(一)构建内部监督 | 第27页 |
(二)强化人大监督 | 第27页 |
(三)衔接司法监督 | 第27-28页 |
(四)完善人民监督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附录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