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网络图论的应用研究 | 第11页 |
1.3.2 自然风压研究 | 第11-12页 |
1.3.3 隧道火灾通风研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隧道内自然风压形成及计算方法 | 第14-25页 |
2.1 自然风压形成机理 | 第14-16页 |
2.1.1 自然风压的形成 | 第14-15页 |
2.1.2 自然风压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2.2 隧道自然风超静压理论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2.2.1 隧道超静压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16页 |
2.2.2 隧道进出口超静压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2.3 隧道自然热位压理论计算方法研究 | 第17-22页 |
2.3.1 热位压计算方法研究 | 第17页 |
2.3.2 隧道轴向温度场 | 第17-21页 |
2.3.3 隧道热位压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4 火灾工况下风压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2.4.1 节流效应烟流阻力 | 第22-23页 |
2.4.2 浮力效应烟流阻力 | 第23页 |
2.4.3 火灾烟流阻力 | 第23-24页 |
2.5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公路隧道网络通风研究 | 第25-47页 |
3.1 通风网络 | 第25-28页 |
3.1.1 隧道通风网络图的绘制及步骤 | 第25页 |
3.1.2 简化通风网络图原则 | 第25-26页 |
3.1.3 通风网络图的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3.1.4 通风网络图基本性质 | 第27-28页 |
3.2 通风网络中的基本规律 | 第28-29页 |
3.3 网络通风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3.3.1 隧道通风阻力计算模型 | 第29-30页 |
3.3.2 风机风压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3.3.3 交通风压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3.3.4 自然风压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3.4 隧道网络通风软件的编制 | 第33-46页 |
3.4.1 迭代方法 | 第33-34页 |
3.4.2 隧道通风模型 | 第34-36页 |
3.4.3 公路隧道网络通风软件 VNHST 编制 | 第36-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竖井自然风压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7页 |
4.1 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4.2 单竖井隧道分析 | 第49-51页 |
4.2.1 竖井位置及高度对竖井自然风压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2 隧道坡度对竖井自然风压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3 隧道上下坡长度对竖井自然风压的影响 | 第51页 |
4.3 双竖井隧道分析 | 第51-56页 |
4.3.1 双竖井隧道位置及高度对自然风风压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2 双竖井隧道坡度对竖井自然风压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隧道上下坡长度对竖井自然风压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公路隧道通风节能应用 | 第57-71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7-61页 |
5.1.1 云彩岭隧道概况 | 第57页 |
5.1.2 云彩岭隧通风基本参数 | 第57-61页 |
5.2 通风测试 | 第61-66页 |
5.2.1 测试目的 | 第61页 |
5.2.2 测试内容与方法 | 第61-62页 |
5.2.3 测试过程 | 第62页 |
5.2.4 测试结果 | 第62-66页 |
5.3 节能效果分析 | 第66-70页 |
5.3.1 云彩岭隧道左线通风计算 | 第67-68页 |
5.3.2 云彩岭隧道右线通风计算 | 第68-70页 |
5.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自然通风竖井对火灾的影响 | 第71-94页 |
6.1 火灾数值模拟 | 第71-72页 |
6.1.1 物理模型 | 第71页 |
6.1.2 几何模型 | 第71-72页 |
6.1.3 数值模拟工况 | 第72页 |
6.2 右线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72-83页 |
6.2.1 右线数值模拟 | 第72-82页 |
6.2.2 右线通风控制 | 第82-83页 |
6.3 左线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83-93页 |
6.3.1 左线数值模拟 | 第83-92页 |
6.3.2 左线通风控制 | 第92-93页 |
6.4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4-9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7.2 不足之处和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