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汽车市场品牌竞争激烈 | 第11页 |
1.1.2 中国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提高 | 第11-13页 |
1.1.3 中国汽车品牌完善需要 | 第13页 |
1.1.4 社会舆论对于汽车品牌的影响日趋增大 | 第13-14页 |
1.1.5 小结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1 国外有关汽车标志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3.2 国内有关汽车标志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1.6 文章结构框架 | 第17-18页 |
2 品牌文化 | 第18-31页 |
2.1 品牌文化的概念 | 第18页 |
2.2 品牌文化的内容 | 第18-20页 |
2.2.1 结合企业文化 | 第18-19页 |
2.2.2 结合民族文化 | 第19页 |
2.2.3 结合时代文化 | 第19-20页 |
2.3 建立品牌文化的优势 | 第20-21页 |
2.4 汽车品牌和汽车标志的关系 | 第21-22页 |
2.5 外国优秀汽车标志案例分析 | 第22-30页 |
2.5.1 福特品牌汽车标志设计研究 | 第23-25页 |
2.5.2 凯迪拉克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研究 | 第25-27页 |
2.5.3 奥迪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研究 | 第27-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中国现有自主品牌汽车标志研究 | 第31-63页 |
3.1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定义 | 第31页 |
3.2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标志梳理 | 第31-44页 |
3.2.1 图表梳理 | 第32-41页 |
3.2.2 数据统计 | 第41-44页 |
3.3 与国外优秀车标设计的差距——以兰博基尼和金牛星标志为例 | 第44-46页 |
3.4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标志未来设计趋势 | 第46-50页 |
3.5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标志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3.5.1 模仿过度 | 第50-51页 |
3.5.2 形象趋同 | 第51页 |
3.5.3 缺少美感 | 第51-52页 |
3.5.4 寓意不明 | 第52页 |
3.6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标志设计的制约因素 | 第52-55页 |
3.6.1 现代设计起步较晚 | 第52页 |
3.6.2 汽车工业发展较落后 | 第52-53页 |
3.6.3 品牌形象较弱 | 第53页 |
3.6.4 企业决策层的导向影响 | 第53页 |
3.6.5 标志本身制作工艺技术待发展 | 第53-54页 |
3.6.6 标志设计经济投入有限 | 第54-55页 |
3.7 美学为主和品牌文化为主的改良方向优缺点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3.7.1 存在的问题解决与否 | 第55-56页 |
3.7.2 能否减弱制约因素带来的影响 | 第56-57页 |
3.8 从品牌文化角度出发的中国车标设计案例分析 | 第57-61页 |
3.8.1 东风品牌汽车标志设计研究 | 第57-59页 |
3.8.2 中华品牌汽车标志设计研究 | 第59-6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从品牌文化角度提供系统化设计创意启发 | 第63-71页 |
4.1 企业文化对汽车标志设计的启发 | 第63-65页 |
4.1.1 企业历史传统方面 | 第63页 |
4.1.2 企业价值观方面 | 第63-64页 |
4.1.3 企业产品方面 | 第64页 |
4.1.4 企业文化环境方面 | 第64-65页 |
4.2 民族文化对汽车标志设计的启发 | 第65-69页 |
4.2.1 文字方面 | 第65-66页 |
4.2.2 传统纹样及图腾方面 | 第66-68页 |
4.2.3 哲学观念方面 | 第68-69页 |
4.3 时代文化对汽车标志设计的启发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标志未来设计展望 | 第71-73页 |
5.1 确传达品牌形象 | 第71页 |
5.2 体现深厚文化底蕴 | 第71页 |
5.3 不断调整和发展 | 第71-73页 |
6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 第78-79页 |
作者简历 | 第79-8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