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 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11-12页 |
2 低温胁迫对小麦植株形态的影响 | 第12-13页 |
3 低温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3-15页 |
3.1 细胞膜 | 第13页 |
3.2 渗透调节物质 | 第13-14页 |
3.3 抗氧化酶活性 | 第14-15页 |
3.4 内源激素 | 第15页 |
4 低温胁迫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5 低温胁迫对小麦育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6 冻害的防御补救 | 第17-18页 |
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7页 |
第二章 春季低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27-45页 |
前言 | 第27-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1.1.1 倒二叶出生期低温试验 | 第28页 |
1.1.2 孕穗期(剑叶全展,叶枕距3-4cm)低温试验 | 第28页 |
1.1.3 开花期(中部小穗开始开花)低温试验 | 第28页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8-29页 |
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 第28-29页 |
1.2.2 强弱势粒粒重测定 | 第29页 |
1.2.3 株型测定 | 第29页 |
1.2.4 小麦育性测定 | 第29页 |
1.2.4.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 第29页 |
1.2.4.2 花粉活性观察 | 第29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3页 |
2.1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29-32页 |
2.2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茎蘖数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穗退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株型的影响 | 第35-37页 |
2.5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育性的影响 | 第37-41页 |
2.5.1 孕穗期低温对小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影响 | 第37页 |
2.5.2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花粉粒活性的影响 | 第37-41页 |
2.6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强弱势粒粒重的影响 | 第41-43页 |
3 小结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春季低温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5-61页 |
前言 | 第45-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46页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6-47页 |
1.2.1 光合参数 | 第46页 |
1.2.2 SPAD值 | 第46页 |
1.2.3 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测定 | 第46页 |
1.2.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46-47页 |
1.2.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46页 |
1.2.4.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46-47页 |
1.2.4.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47页 |
1.2.5 游离脯氨酸含量 | 第47页 |
1.2.6 丙二醛(MDA)含量 | 第47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2.1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8-49页 |
2.2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9-53页 |
2.2.1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 | 第49-51页 |
2.2.2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51-53页 |
2.3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2.4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7页 |
2.4.1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第54-55页 |
2.4.2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叶片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 第55-56页 |
2.4.3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处理对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第56-57页 |
2.5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 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四章 低温前后施氮对低温防御与补救效应比较 | 第61-70页 |
前言 | 第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62页 |
1.1.1 冻害防御处理 | 第62页 |
1.1.2 冻害补救处理 | 第62页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62页 |
1.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 第62页 |
1.2.2 株型测定 | 第62页 |
1.2.3 15N含量测定 | 第62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2.1 拔节期低温前后施氮对小麦节间长度、穗长和株高的影响 | 第63页 |
2.2 拔节期低温前后施氮在籽粒氮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63-65页 |
2.3 拔节期低温前后施氮对小麦主茎和分蘖产量的影响 | 第65-68页 |
3 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季低温的缓解效应 | 第70-88页 |
前言 | 第70-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1页 |
1.1.1 倒二叶出生期低温处理试验 | 第71页 |
1.1.2 孕穗期低温处理试验 | 第71页 |
1.1.3 开花期低温处理试验 | 第71页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71-72页 |
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 第71页 |
1.2.2 株高测定 | 第71-72页 |
1.2.3 花粉萌发率测定 | 第72页 |
1.2.4 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测定 | 第72页 |
1.2.5 基部第二节间显微结构测定 | 第72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85页 |
2.1 喷施生长调节剂和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72-74页 |
2.2 喷施生长调节剂和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 第74-75页 |
2.3 喷施生长调节剂和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基部第Ⅱ节间茎秆显微结构和抗折力的影响 | 第75-80页 |
2.4 喷施生长调节剂和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第80-84页 |
2.5 喷施生长调节剂和不同时期低温对开花期小麦剑叶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84-85页 |
3 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8-96页 |
1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88-89页 |
2 春季低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生理机制的影响 | 第89-90页 |
3 小麦低温防御补救措施效应分析 | 第90-92页 |
3.1 拔节期施氮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 第90-91页 |
3.2 拔节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季低温的防御效应 | 第91-92页 |
4 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两年度各时期低温处理自然温度(T1)与控温室温度(T2)对照表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