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26页 |
一、 选题研究意义与学术回顾 | 第10-18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8页 |
二、 选题研究题旨、方法与文献使用 | 第18-21页 |
(一)选题研究题旨 | 第18-20页 |
(二)文献使用 | 第20-21页 |
三、 拟重点解决的问题、贡献之处及各章大要 | 第21-26页 |
(一)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二)本文对刘廷芳的学术研究贡献之处 | 第22-24页 |
(三)各章大要 | 第24-26页 |
第一章 刘廷芳本色教会思想之形成 | 第26-48页 |
第一节 刘廷芳生平 | 第26-31页 |
一、 少年及求学时代的刘廷芳(1891—1920) | 第28-29页 |
二、 建构本色教会时期的刘廷芳(1920—1936) | 第29-30页 |
三、 晚年的刘廷芳(1936—1947)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刘廷芳著作及其思想倾向 | 第31-37页 |
一、 刘廷芳著作简介 | 第32-34页 |
二、 刘廷芳思想解析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刘廷芳本色神学思想之成因 | 第37-46页 |
一、 人格主义神学的影响 | 第37-40页 |
二、 自由主义神学的熏陶 | 第40-42页 |
三、 中国教会现状的影响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刘廷芳本色教会思想之形态 | 第48-100页 |
第一节 本色新思潮观 | 第50-58页 |
一、 “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的发轫 | 第51-53页 |
二、 刘廷芳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 第53-55页 |
三、 刘廷芳基督教新文化运动观 | 第55-58页 |
第二节 本色教会观 | 第58-66页 |
一、 刘廷芳与中国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 | 第59-62页 |
二、 刘廷芳对中国教会特征的认识 | 第62-66页 |
第三节 本色基督教教育观 | 第66-77页 |
一、 “证道团”与“非基督教”运动 | 第66-74页 |
二、 刘廷芳的基督教教育信条 | 第74-77页 |
第四节 本色基督徒观 | 第77-89页 |
一、 刘廷芳对基督教在华传教的认识 | 第77-79页 |
二、 刘廷芳对基督徒责任的认识 | 第79-81页 |
三、 刘廷芳对基督徒爱国理念的认识 | 第81-84页 |
四、 刘廷芳对基督徒国民性的认识 | 第84-89页 |
第五节 本色基督教文化观 | 第89-97页 |
一、 刘廷芳对本色教会出路的认识 | 第89-96页 |
二、 刘廷芳对基督教伦理的认识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100页 |
第三章 刘廷芳本色教会思想之实践 | 第100-131页 |
第一节 刘廷芳与中国教会组织本色化 | 第101-111页 |
一、 刘廷芳与教会自养 | 第102-104页 |
二、 刘廷芳与教会合一 | 第104-109页 |
三、 刘廷芳与教会塑造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刘廷芳与中国教会仪规本色化 | 第111-121页 |
一、 刘廷芳与教会圣诗本色化 | 第112-118页 |
二、 刘廷芳与教会礼仪本色化 | 第118-121页 |
第三节 刘廷芳与中国教会大学本色化 | 第121-128页 |
一、 刘廷芳与燕京大学的改造 | 第122-124页 |
二、 刘廷芳与燕京大学的立案 | 第124-128页 |
小结 | 第128-131页 |
结语 | 第131-143页 |
刘廷芳年表(1891.1.8—1947.8.2.)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58-159页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