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7-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简要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2页 |
1.3.3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产业结构相关的理论及分析方法概要 | 第24-36页 |
2.1 相关的概念 | 第24-27页 |
2.1.1 制造业的概念与产业分类 | 第24-26页 |
2.1.2 产业结构 | 第26页 |
2.1.3 制造业产业结构 | 第26-27页 |
2.1.4 产业结构的优化 | 第27页 |
2.1.5 制造业产业机构的优化 | 第27页 |
2.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27-30页 |
2.2.1 经济增长引起产业结构变动 | 第28页 |
2.2.2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 第28-30页 |
2.3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2.3.1 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 第30页 |
2.3.2 产业结构优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30-31页 |
2.4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原则 | 第31-33页 |
2.4.1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 第31页 |
2.4.2 以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为参照 | 第31-32页 |
2.4.3 坚持产业结构的协调和整体性 | 第32页 |
2.4.4 促进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 第32-33页 |
2.5 偏离 - 份额分析方法介绍 | 第33-35页 |
2.5.1 偏离 - 份额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页 |
2.5.2 偏离 - 份额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 第36-42页 |
3.1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历程 | 第36-37页 |
3.2 广东省制造业主导产业演变历程 | 第37-38页 |
3.3 广东省制造业基本运行情况 | 第38-39页 |
3.4 广东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2-63页 |
4.1 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42-48页 |
4.1.1 广东省制造业结构偏离分量变动分析 | 第42-44页 |
4.1.2 广东省制造业份额分量变动分析 | 第44-46页 |
4.1.3 广东省制造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动分析 | 第46-48页 |
4.2 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与鲁苏浙沪的比较分析 | 第48-54页 |
4.2.1 广东省制造业总偏离状态的比较分析 | 第48-51页 |
4.2.2 广东省制造业结构偏离分量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4.2.3 广东省制造业竞争力偏离分量的比较分析 | 第52-54页 |
4.3 广东省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分析 | 第54-58页 |
4.4 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58-62页 |
4.4.1 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下降 | 第58-59页 |
4.4.2 多数行业规模偏小 | 第59-60页 |
4.4.3 产业专业化部门少 | 第60-61页 |
4.4.4 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63-67页 |
5.1 政策优势弱化并受到鲁苏浙沪的挑战 | 第63页 |
5.2 土地、劳动力、资金成本上升 | 第63-64页 |
5.3 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 第64页 |
5.4 缺乏自主创新 | 第64-65页 |
5.5 较高的对外依存度 | 第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促进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67-72页 |
6.1 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 | 第67页 |
6.2 加强知识产权建设 | 第67-68页 |
6.3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 第68页 |
6.4 推进产业空间转移 | 第68-69页 |
6.5 加强产业集群 | 第69页 |
6.6 发挥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作用 | 第69-70页 |
6.7 推动更高层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 第70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