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 第10页 |
1.1.2 燃煤烟气汞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1.3 生物质利用技术现状 | 第11-12页 |
1.2 燃煤汞污染形成机理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燃煤汞污染的形成机理 | 第12页 |
1.2.2 燃烧前脱汞技术 | 第12-13页 |
1.2.3 常规污染物控制设备对汞的脱除 | 第13-14页 |
1.2.4 固体吸附剂汞脱除技术 | 第14-17页 |
1.3 生物质基吸附剂汞吸附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吸附剂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2 吸附条件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生物质热解焦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2.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4页 |
2.2 浸渍生物质焦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2.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5页 |
2.3 水蒸气活化生物质焦的制备 | 第25-27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2.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6-27页 |
2.4 固定床汞吸附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27-30页 |
2.4.1 实验装置 | 第27-29页 |
2.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30页 |
2.5 主要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30-31页 |
2.5.1 汞分析仪 | 第30页 |
2.5.2 热重分析仪 | 第30页 |
2.5.3 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 | 第30页 |
2.5.4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仪(SEM-EDS) | 第30-31页 |
2.5.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 | 第31页 |
2.5.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ICP-AES) | 第31页 |
2.5.7 数字式离子计 | 第31页 |
2.6 汞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生物质与生物质焦的分析与表征 | 第33-50页 |
3.1 生物质焦的命名规则 | 第33页 |
3.2 生物质原料的分析 | 第33-36页 |
3.2.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33-34页 |
3.2.2 热重分析 | 第34-35页 |
3.2.3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3.2.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6页 |
3.3 生物质热解焦的特性分析 | 第36-43页 |
3.3.1 得焦率分析 | 第36-37页 |
3.3.2 碱(土)金属和氯元素的释放特性 | 第37-40页 |
3.3.3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3.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1-42页 |
3.3.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2-43页 |
3.4 浸渍生物质焦的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3.4.1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43页 |
3.4.2 扫描电镜分析与能谱(SEM-EDS)分析 | 第43-45页 |
3.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5页 |
3.5 蒸气活化焦和全改性焦的特性分析 | 第45-48页 |
3.5.1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45-46页 |
3.5.2 扫描电镜分析与能谱(SEM-EDS)分析 | 第46-48页 |
3.5.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生物质基吸附剂汞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50-60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条件 | 第50-51页 |
4.3 空白实验 | 第51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4.4.1 吸附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2 空速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3 生物质种类的影响 | 第54页 |
4.4.4 热解温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5 卤化钾溶液浸渍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6 卤化钾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7 水蒸气活化及全改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生物质焦吸附气态单质汞(Hg~0)的动力学研究 | 第60-67页 |
5.1 引言 | 第60-61页 |
5.2 不同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5.2.1 生物质热解焦汞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拟合 | 第61-62页 |
5.2.2 浸渍改性焦汞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拟合 | 第62-64页 |
5.2.3 蒸气活化焦和全改性焦汞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拟合 | 第64-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6.2 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