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油层发育特点及开采状况 | 第13-18页 |
1.1 构造及油藏特点 | 第13-15页 |
1.1.1 构造断层特征 | 第13页 |
1.1.2 储层特征 | 第13-14页 |
1.1.3 流体性质 | 第14-15页 |
1.1.4 油藏类型 | 第15页 |
1.2 开采特点 | 第15-18页 |
1.2.1 开采简况 | 第15-16页 |
1.2.2 开采阶段划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北部过渡带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18-34页 |
2.1 水驱特征曲线法复算剩余油 | 第18-20页 |
2.2 应用分条带采出状况确定剩余油挖潜方向 | 第20页 |
2.3 应用水淹资料明确剩余油分布有利区域 | 第20-22页 |
2.4 北部过渡带油水同层潜力分析 | 第22-27页 |
2.4.1 过渡带射开油水同层动用状况分析 | 第22-23页 |
2.4.2 油水同层段潜力分析 | 第23-27页 |
2.5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方法确定剩余油分布区域 | 第27-34页 |
2.5.1 单砂体注采关系不完善,有一定潜力 | 第27-28页 |
2.5.2 不同单砂体动用状况 | 第28页 |
2.5.3 不同类型单砂体剩余油潜力分析 | 第28-34页 |
第三章 北部过渡带高含水后期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 | 第34-43页 |
3.1 小层吸水剖面变化特点及聚驱投产前后对水驱注采剖面的再认识 | 第34-35页 |
3.2 北部过渡带聚驱投产后对水驱注采关系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注水井注水层段干扰及注水压力对小层吸水能力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1 单层吸水量与注水压力呈线性关系 | 第36页 |
3.3.2 多层段小层的吸水量受压力影响程度与小层发育状况有关 | 第36-38页 |
3.3.3 发育较差的油层其吸水量随压力变化呈下凹式双斜率曲线 | 第38-39页 |
3.3.4 不同注入压力状态下各小层吸水能力变化特点 | 第39-40页 |
3.4 北部过渡带层间矛盾的判断方法 | 第40-43页 |
3.4.1 压降曲线定量评价注水井的原理 | 第40-41页 |
3.4.2 应用渗流理论确定压降曲线综合评价参数 PI 值 | 第41-42页 |
3.4.3 利用实测压力史数据资料拟合确定压降曲线决策参数 PI 值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不同区域注采关系调整挖潜研究与实践 | 第43-53页 |
4.1 调整水聚驱注采关系,缓解两驱的争液矛盾 | 第43-47页 |
4.1.1 水聚驱联合补水,治理低压井区 | 第43-44页 |
4.1.2 聚驱投产后,协调平面注采关系,缓解平面矛盾 | 第44-45页 |
4.1.3 适时补开接替层,实现主产层平稳转换 | 第45-47页 |
4.2 北部过渡带高含水区块治理与剩余油挖潜方法 | 第47-49页 |
4.2.1 特高含水区域情况及治理目的层的确定 | 第47-49页 |
4.2.2 实施区块控含水的效果 | 第49页 |
4.3 控水区高渗透层突进的治理方法实践 | 第49-53页 |
4.3.1 利用压降曲线判断区块内注水井吸水能力 | 第49-51页 |
4.3.2 区块注水调整的必要性按两个标准判断 | 第51页 |
4.3.3 利用压降曲线确定注水井调整方式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详细摘要 | 第5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