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5页 |
1 草酰胺配体及其多核配合物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 N,N′-双取代对称草酰胺 | 第13-14页 |
1.1.1 顺式构型 | 第13-14页 |
1.1.2 反式构型 | 第14页 |
1.2 N,N′-双取代不对称草酰胺 | 第14页 |
2 铜元素及其及配合物在药物研究方面综述 | 第14-16页 |
3 配合物与 DNA 的作用 | 第16-20页 |
3.1 DNA 的结构 | 第16-17页 |
3.2 配合物与 DNA 的作用方式 | 第17-19页 |
3.2.1 共价结合 | 第17-18页 |
3.2.2 非共价结合 | 第18页 |
3.2.3 剪切作用 | 第18-19页 |
3.3 配体及金属配合物与 DNA 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4 配合物与 BSA 的作用 | 第20-23页 |
4.1 BSA 的结构 | 第21-22页 |
4.2 金属配合物与 BSA 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4.2.1 金属配合物与 BSA 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N-[2-(2-羟乙基氨基)乙基]-N′-(2-羧基苯基)草酰胺桥联四核铜(I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 DNA 和 BSA 的键合活性研究 | 第25-41页 |
1 实验试剂与仪器部分 | 第25-26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 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 第26-30页 |
2.1 配体(H_3bhyox)的合成 | 第26页 |
2.2 配合物[Cu_4(bhyox)_2(phen)_2(H_2O)_2](pic)_2(1)的合成 | 第26-27页 |
2.3 晶体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 | 第27-28页 |
2.4 配合物与 HS-DNA 的键合活性研究 | 第28-29页 |
2.4.1 溶液配制 | 第28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4.2.1 紫外光谱滴定 | 第28页 |
2.4.2.2 荧光光谱滴定 | 第28-29页 |
2.4.2.3 循环伏安法 | 第29页 |
2.4.2.4 粘度法 | 第29页 |
2.5 配合物与 BSA 键合活性研究 | 第29-30页 |
2.5.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5.2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5.2.1 紫外吸收光谱滴定法 | 第30页 |
2.5.2.2 色氨酸荧光猝灭光谱滴定法 | 第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3.1 四核铜配合物[Cu_4(bhyox)_2(phen)_2(H_2O)_2](pic)_2(1)的一般特性 | 第30页 |
3.2 结构与表征 | 第30-35页 |
3.2.1 四核铜配合物(1)的红外光谱 | 第30-31页 |
3.2.2 配合物[Cu_4(bhyox)_2(phen)_2(H_2O)_2](pic)_2(1)的晶体结构 | 第31-35页 |
3.3 配合物与 DNA 键合活性的研究 | 第35-38页 |
3.3.1 紫外吸收光谱滴定 | 第35-36页 |
3.3.2 荧光猝灭光谱滴定 | 第36页 |
3.3.3 电化学法测定 | 第36-37页 |
3.3.4 粘度法测定 | 第37-38页 |
3.4 配合物(1)与 BSA 键合活性的研究 | 第38-40页 |
3.4.1 色氨酸荧光猝灭光谱滴定 | 第38-39页 |
3.4.2 紫外吸收光谱滴定 | 第39-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配体 N-(3-二乙氨基丙基)-N′-(2-羧基苯基)草酰胺及其铜(II)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 DNA 和 BSA 的键合活性研究 | 第41-66页 |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41-44页 |
2.1 配体 N-(3-二乙氨基丙基)-N -(2-羧基苯基)草酰胺(H3bdpox) (2)的合成 | 第41-42页 |
2.2 一维聚合物{[Cu_2(bdpox)(dabt)]NO_3·H_2O}_n(3)的合成 | 第42-43页 |
2.3 配合物[Cu_4(bdpox)_2(phen)_2](NO_3)_2·2H_2O (4)的合成 | 第43页 |
2.4 配合物[Cu_4(bdpox)_2(Me2bpy)_2](ClO_4)_2·2C_2H_5OH (5)的合成 | 第43-44页 |
2.5 晶体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 | 第44页 |
2.6 配合物与 HS-DNA 的键合活性研究 | 第44页 |
2.7 配合物与 BSA 键合活性的研究 | 第4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5页 |
3.1 配合物的一般特性 | 第44-45页 |
3.2 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45-58页 |
3.2.1 配体与配合物的红外 | 第45页 |
3.2.2 配体及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45-58页 |
3.2.2.1 配体 H_3bdpox (2)的晶体结构 | 第45-47页 |
3.2.2.2 聚合物{[Cu_2(bdpox)(dabt)]NO_3·H_2O}n(3)的晶体结构 | 第47-51页 |
3.2.2.3 四核铜配合物[Cu_4(bdpox)_2(phen)_2](NO_3)_2·2H_2O (4)的晶体结构 | 第51-54页 |
3.2.2.4 四核铜配合物[Cu_4(bdpox)_2(Me_2bpy)_2](ClO_4)_2·2C_2H_5OH (5)的晶体结构 | 第54-58页 |
3.3 配体及配合物与 HS-DNA 的键合活性研究 | 第58-62页 |
3.3.1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 第58-59页 |
3.3.2 荧光光谱测定 | 第59-60页 |
3.3.3 电化学方法 | 第60-61页 |
3.3.4 粘度法 | 第61-62页 |
3.4 配体及配合物与 BSA 的键合活性研究 | 第62-65页 |
3.4.1 色氨酸荧光光谱滴定实验 | 第62-64页 |
3.4.2 紫外吸收光谱滴定 | 第64-65页 |
4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不对称草酰胺桥联配体及其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66-6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2 实验与方法 | 第67-6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79页 |
撰写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