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页 |
1.1.1 工业科技领域发展复杂化趋势的要求 | 第9页 |
1.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需求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框架 | 第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 | 第14-34页 |
2.1 跨学科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学科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跨学科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 培养模式的概念 | 第15-16页 |
2.3 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3.1 系统论 | 第16-17页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2.4 国外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经验及启示 | 第18-25页 |
2.4.1 国外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经验 | 第18-23页 |
2.4.2 国外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23-25页 |
2.5 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25-33页 |
2.5.1 工学跨学科的概念 | 第25-26页 |
2.5.2 工学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概念 | 第26-29页 |
2.5.3 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结构组织样式 | 第29-32页 |
2.5.4 分析及优化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组成要素的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案例分析 | 第34-45页 |
3.1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现状概述 | 第34-35页 |
3.1.1 H 大学博士生培养现状 | 第34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3.2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目标的现状及特征 | 第35-36页 |
3.3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招生选拔的现状及特征 | 第36-37页 |
3.4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方式的现状及特征 | 第37-40页 |
3.4.1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课程安排的现状及特征 | 第37-38页 |
3.4.2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科研训练的现状及特征 | 第38-40页 |
3.4.3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导师指导的现状及特征 | 第40页 |
3.5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监控的现状及特征 | 第40-41页 |
3.6 H 大学现行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不足 | 第41-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构建适应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 | 第45-62页 |
4.1 设置新型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目标 | 第45-47页 |
4.2 建立新型工学跨学科博士生招生选拔方案 | 第47-48页 |
4.3 形成新型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方式 | 第48-52页 |
4.3.1 构造新型工学跨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 | 第48-50页 |
4.3.2 组织新型工学跨学科博士生科研训练 | 第50-52页 |
4.3.3 成立新型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导师联合指导小组 | 第52页 |
4.4 完善新型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 第52-54页 |
4.5 构建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操作范式及应用 | 第54-61页 |
4.5.1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操作范式 | 第54-56页 |
4.5.2 H 大学工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用实列 | 第56-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