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文献述评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7-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2 研究内容及结构第18-20页
第2章 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的理论分析及模型构建第20-3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1页
        2.1.1 大学生村官第20页
        2.1.2 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第20-21页
    2.2 相关理论分析第21-27页
        2.2.1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本模型第21-23页
        2.2.2 培训研究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启示第23-24页
        2.2.3 绩效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应用第24-25页
        2.2.4 激励理论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指导第25-27页
    2.3 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及培养效果的维度划分第27-30页
        2.3.1 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的维度划分第27-29页
        2.3.2 大学生村官培养效果的维度划分第29-30页
    2.4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30-32页
        2.4.1 培训机制对培养效果的影响第30-31页
        2.4.2 考核机制对培养效果的影响第31页
        2.4.3 激励机制对培养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2.5 理论模型的构建第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的调研分析第33-57页
    3.1 调查对象及调查表的运用说明第33-34页
        3.1.1 调查对象第33页
        3.1.2 大学生村官主观调查表的运用说明第33-34页
    3.2 问卷设计第34-40页
        3.2.1 量表的确定第34-37页
        3.2.2 问卷预调研及结果说明第37-38页
        3.2.3 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的确定第38-40页
    3.3 数据统计分析第40-46页
        3.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0-42页
        3.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2-44页
        3.3.3 任职地区差异的方差分析第44-45页
        3.3.4 数据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第45-46页
    3.4 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及培养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第46-56页
        3.4.1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7-51页
        3.4.2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51-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假设检验及政策建议第57-73页
    4.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57-62页
        4.1.1 模型的界定和识别第57-59页
        4.1.2 模型的拟合评价第59-62页
    4.2 研究假设检验第62-64页
        4.2.1 培训机制的假设检验第63页
        4.2.2 考核机制的假设检验第63-64页
        4.2.3 激励机制的假设检验第64页
    4.3 结果讨论第64-65页
    4.4 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的政策建议第65-72页
        4.4.1 建立以农村建设为导向的培训机制第66-68页
        4.4.2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第68-70页
        4.4.3 建立保障与发展兼顾的激励机制第70-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附录第80-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调查研究--以四川简阳店子村和浙江温州良园村为个案
下一篇:农村社会组织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