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烟气除汞脱硝干法联合脱除吸附—催化剂及过程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实验方案 | 第12-13页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污染现状 | 第15-17页 |
2.1.1 汞的排放与危害 | 第15页 |
2.1.2 汞的含量、赋存形态和形态转化 | 第15-17页 |
2.1.2.1 汞的含量 | 第15-16页 |
2.1.2.2 汞的赋存形态 | 第16页 |
2.1.2.3 汞的形态转化 | 第16-17页 |
2.1.3 氮氧化物的排放与危害 | 第17页 |
2.2 控制技术 | 第17-22页 |
2.2.1 燃煤前控制技术 | 第17页 |
2.2.2 燃煤中控制技术 | 第17-18页 |
2.2.3 燃煤后控制技术 | 第18页 |
2.2.4 联合控制技术 | 第18-22页 |
2.2.4.1 吸附法 | 第18-19页 |
2.2.4.2 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法 | 第19页 |
2.2.4.3 湿法氧化法 | 第19-20页 |
2.2.4.4 臭氧氧化法 | 第20-21页 |
2.2.4.5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和内容 | 第25-35页 |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26页 |
3.2 吸附-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8页 |
3.3 测试表征手段 | 第28-29页 |
3.4 吸附-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9-33页 |
3.4.1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3.4.1.1 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3.4.1.2 吸附-催化过程 | 第30-31页 |
3.4.2 烟气分析仪的分析 | 第31-32页 |
3.4.3 测汞仪的分析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除汞脱硝性能研究 | 第35-55页 |
4.1 不同温度对除汞脱硝的影响 | 第35-49页 |
4.1.1 未改性载体除汞脱硝 | 第35-38页 |
4.1.2 改性载体除汞脱硝 | 第38-49页 |
4.1.2.1 5A分子筛载体 | 第38-40页 |
4.1.2.2 13X分子筛载体 | 第40-42页 |
4.1.2.3 二氧化硅载体 | 第42-45页 |
4.1.2.4 活性氧化铝载体 | 第45-49页 |
4.2 不同空速对除汞脱硝的影响 | 第49页 |
4.3 不同O_2浓度对汞去除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不同NO浓度对汞去除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 不同NH_3浓度对汞去除的影响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五章 催化剂功能化载体的表征 | 第55-67页 |
5.1 比表面积测定结果(BET) | 第55-57页 |
5.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 第57-59页 |
5.3 傅里叶红外变换表征(FT-IR) | 第59-61页 |
5.4 热重表征(TG) | 第61-63页 |
5.5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63-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动力学研究与机理分析 | 第67-77页 |
6.1 吸附机理 | 第67-70页 |
6.1.1 Langmuir型分子吸附模型 | 第68-69页 |
6.1.2 Freundlich型分子吸附模型 | 第69-70页 |
6.2 吸附常数的求解 | 第70-72页 |
6.3 吸附速度的求解 | 第72-74页 |
6.4 机理分析 | 第74-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78页 |
7.2 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