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沉积物渗透系数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1.2.2 沉积物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 | 第14-15页 |
1.2.3 弥散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 | 第19-24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2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0页 |
2.3 气候特征 | 第20-21页 |
2.4 水资源概况 | 第21-22页 |
2.5 泥沙沉积现状 | 第22页 |
2.6 社会经济现状 | 第22-24页 |
2.6.1 人口及分布 | 第22页 |
2.6.2 土地利用 | 第22页 |
2.6.3 工农业生产现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渗透系数测定方法比较 | 第24-45页 |
3.1 渗透系数测定方法原理 | 第24-29页 |
3.1.1 原位竖管法测定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 | 第24-25页 |
3.1.2 竖管法对河漫滩饱和带及非饱和带饱和渗透系数测定 | 第25-27页 |
3.1.3 颗粒分析法 | 第27-29页 |
3.2 渗透系数测定试验过程 | 第29-31页 |
3.2.1 竖管法 | 第29-31页 |
3.2.2 沉积物粒径筛分实验过程 | 第3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1-43页 |
3.3.1 竖管法计算渗透系数 | 第31-34页 |
3.3.2 颗粒分析法 | 第34-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45-50页 |
4.1 沉积物粒度分析主要参数 | 第45-47页 |
4.1.1 平均粒度(MZ)和中值(Md) | 第45页 |
4.1.2 标准偏差(σ1)和分选系数(SO) | 第45-46页 |
4.1.3 偏度(SK1) | 第46-47页 |
4.1.4 峰度(KG) | 第47页 |
4.2 参数计算 | 第47-48页 |
4.3 粒度分析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 | 第50-61页 |
5.1 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法 | 第50-51页 |
5.2 普通克里金法 | 第51-52页 |
5.3 渭河漫滩渗透系数空间变异规律 | 第52-60页 |
5.3.1 饱和带渗透系数变异规律 | 第52-56页 |
5.3.2 非饱和带饱和渗透系数变异规律 | 第56-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变差函数模型 | 第61-72页 |
6.1 变差函数机理 | 第61-62页 |
6.2 拟合过程 | 第62-64页 |
6.3 变差函数模型建立 | 第64-71页 |
6.3.1 饱和带变差函数模型 | 第64-67页 |
6.3.2 非饱和带变差函数模型 | 第67-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利用渗透系数推算沉积物宏观弥散度 | 第72-79页 |
7.1 宏观弥散度 | 第72-74页 |
7.1.1 宏观弥散度的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7.1.2 渗透系数对宏观弥散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7.2 宏观弥散度计算实例 | 第74-76页 |
7.3.1 渗透系数测定方法 | 第75页 |
7.3.2 渗透系数变差函数拟合 | 第75-76页 |
7.3.3 宏观弥散度计算 | 第76页 |
7.3.4 结果分析 | 第76页 |
7.3 宏观弥散度计算公式 | 第76-77页 |
7.4 纵向宏观弥散度计算结果 | 第77-7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