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我国旅游业融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山东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旅游业融资理论概述 | 第19-26页 |
2.1 旅游业融资概念及特点 | 第19-20页 |
2.1.1 旅游业融资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旅游业融资的特点 | 第19-20页 |
2.2 产融结合理论 | 第20-22页 |
2.2.1 产融结合概念 | 第20-21页 |
2.2.2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的动力机制 | 第21-22页 |
2.3 旅游业的一般融资模式 | 第22-26页 |
2.3.1 贷款融资 | 第22-23页 |
2.3.2 债券融资 | 第23-24页 |
2.3.3 上市融资 | 第24-25页 |
2.3.4 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 第25-26页 |
2.3.5 BOT 模式 | 第26页 |
3 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3.1 山东省旅游业融资发展概况 | 第26-27页 |
3.2 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3.2.1 融资主体单一 | 第27页 |
3.2.2 融资方式传统 | 第27-28页 |
3.2.3 融资引导机制欠缺 | 第28页 |
3.2.4 融资体系不完善 | 第28-29页 |
3.3 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的 SWOT 分析 | 第29-32页 |
3.3.1 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的优势 | 第29页 |
3.3.2 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的劣势 | 第29-30页 |
3.3.3 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面临的机遇 | 第30-31页 |
3.3.4 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面临的挑战 | 第31-32页 |
4 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实证研究 | 第32-40页 |
4.1 旅游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2-35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4.1.2 统计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4.2 旅游产业融资案例分析:泰安市为例 | 第35-40页 |
4.2.1 泰安市现有融资方式分析 | 第35-39页 |
4.2.2 泰安市旅游产业融资成效 | 第39-40页 |
5 促进山东省旅游产业融资发展建议 | 第40-51页 |
5.1 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 第40-42页 |
5.1.1 政府投入的作用 | 第40-41页 |
5.1.2 政府的合理介入 | 第41-42页 |
5.2 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市场化 | 第42-47页 |
5.2.1 重构大型旅游集团 | 第42-43页 |
5.2.2 发挥民营资本的投资潜力 | 第43页 |
5.2.3 集合运用传统融资方式 | 第43-47页 |
5.2.4 如何推进融资方式的市场化 | 第47页 |
5.3 创新旅游产业融资方式 | 第47-49页 |
5.3.1 发售旅游开发期权合约 | 第47-48页 |
5.3.2 资产证券化 | 第48页 |
5.3.3 由 BOT 转向 PPP | 第48-49页 |
5.3.4 建立旅游产业基金 | 第49页 |
5.4 完善旅游投融资机制 | 第49-51页 |
5.4.1 投资主体间协调机制 | 第49-50页 |
5.4.2 行政区旅游经济协调机制 | 第50页 |
5.4.3 立即分配和兼顾机制 | 第50页 |
5.4.4 投资责任约束和监督机制 | 第50页 |
5.4.5 投资管理机制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