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1-16页 |
0.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0.2 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0.3 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 第14-16页 |
1 地震波衰减机制分析 | 第16-21页 |
1.1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衰减机制 | 第16-18页 |
1.1.1 Biot 流动与喷射流动对地震波的衰减机制 | 第16页 |
1.1.2 散射对地震波的衰减机制 | 第16-17页 |
1.1.3 毛细管作用和电化学作用对地震波的衰减机制 | 第17页 |
1.1.4 岩石颗粒间的摩擦滑移对地震波的衰减机制 | 第17-18页 |
1.2 品质因子 Q(或衰减系数 )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1.2.1 品质因子 Q(或衰减系数 )与孔隙度饱和度的关系 | 第18页 |
1.2.2 品质因子 Q(或衰减系数 )与频率的关系 | 第18-19页 |
1.2.3 品质因子 Q(或衰减系数 )与温度的关系 | 第19页 |
1.2.4 品质因子 Q(或衰减系数 )与压力的关系 | 第19页 |
1.2.5 品质因子 Q(或衰减系数 )与矿物成分的关系 | 第19-21页 |
2 现有 Q 值计算方法与反演方法分析 | 第21-41页 |
2.1 Q 值的物理意义 | 第21-22页 |
2.2. 振幅衰减法求解 Q | 第22-24页 |
2.3 相邻道比的振幅衰减法 | 第24-25页 |
2.4 上升时间法 | 第25-27页 |
2.5 频谱比法 | 第27-29页 |
2.6 质心频率移动法 | 第29-32页 |
2.7 反演方法 | 第32-41页 |
2.7.1 代数重建法(ART) | 第32-34页 |
2.7.2 SIRT(联合迭代重建技术) | 第34-36页 |
2.7.3 LSQR(阻尼最小二乘法) | 第36-41页 |
2.7.3.1 Lanczos 分解法 | 第36-37页 |
2.7.3.2 QR 分解法 | 第37-39页 |
2.7.3.3 阻尼 LSQR 原理 | 第39-41页 |
3 井间地震衰减层析成像 | 第41-54页 |
3.1 联合振幅和频率的衰减层析成像方法 | 第41-43页 |
3.2 波前扩展法 | 第43-45页 |
3.3 双线性插值计算局部波前走时法 | 第45-47页 |
3.4 射线追踪方法 | 第47-49页 |
3.5 速度层析反演方程建立 | 第49-50页 |
3.6 Q 值层析反演方程建立 | 第50-52页 |
3.7 层析成像反演方法 | 第52-54页 |
4 模型测试 | 第54-64页 |
4.1 正演模型测试一 | 第54-59页 |
4.1.1 模型一 | 第54-56页 |
4.1.2 模型二 | 第56-59页 |
4.2 正演模型测试二 | 第59-64页 |
4.2.1 试验一 | 第59-61页 |
4.2.2 试验二 | 第61-64页 |
5 实际资料应用 | 第64-68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