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三)主要创新点 | 第22页 |
(四)文章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苏绣的兴起及其历史分期 | 第23-40页 |
一、苏绣兴起的自然物质条件 | 第24-26页 |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第24页 |
(二)刺绣工具的产生及原材料的供应 | 第24-26页 |
(三)纺织技术的进步 | 第26页 |
二、苏绣兴起的文化背景 | 第26-32页 |
(一)吴文化的浓郁渲染 | 第27-28页 |
(二)女红技艺的道德要求 | 第28-30页 |
(三)服饰的装饰性和象征性作用 | 第30-32页 |
三、苏绣兴起的经济背景 | 第32-35页 |
(一)繁荣的社会经济 | 第32-33页 |
(二)发达的丝织业 | 第33-34页 |
(三)权贵的旺盛需求 | 第34-35页 |
四、苏绣行业发展的历史分期 | 第35-40页 |
(一)传统苏绣的形成期 | 第35-36页 |
(二)传统苏绣的鼎盛期 | 第36-37页 |
(三)近现代苏绣的革新期 | 第37-38页 |
(四)当代苏绣的突破期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传统苏州行业的工匠精神 | 第40-51页 |
一、闺阁绣中的工匠精神 | 第40-44页 |
(一)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 第41-42页 |
(二)名绣实画、敢为人先 | 第42-43页 |
(三)精工细作、精细雅洁 | 第43-44页 |
二、民间实用绣中的工匠精神 | 第44-47页 |
(一)全民刺绣、注重实用 | 第44-45页 |
(二)以针代笔、写生如画 | 第45-46页 |
(三)精益求精、不遗余力 | 第46-47页 |
三、宫货绣中的工匠精神 | 第47-51页 |
(一)分工细致、要求严格 | 第48页 |
(二)针法细腻、极尽奢华 | 第48-49页 |
(三)富于艺术、不断升华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近现代苏绣行业的工匠精神 | 第51-61页 |
一、三代苏绣先驱的创新精神 | 第51-55页 |
(一)沈寿创造仿真绣的开创性精神 | 第51-52页 |
(二)杨守玉创造乱针绣的钻研精神 | 第52-53页 |
(三)任嚖娴创造虚实乱真绣的革新精神 | 第53-55页 |
二、传道授业的育人精神 | 第55-58页 |
(一)吕凤子创办正则女校的奉献精神 | 第55-56页 |
(二)张謇创办南通女红传习所的传道精神 | 第56-57页 |
(三)金静芬习以勤奋的“四心”精神 | 第57-58页 |
三、著书立说的理性精神 | 第58-61页 |
(一)刺绣史论家--孙佩兰的专注精神 | 第58页 |
(二)苏绣大师--李娥瑛的整合精神 | 第58-59页 |
(三)绣稿设计家--徐绍青的研习精神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当代苏绣行业的工匠精神 | 第61-71页 |
一、继承与创新的使命精神 | 第61-65页 |
(一)中国美术最高殿堂第一人---姚建萍的责任精神 | 第61-62页 |
(二)苏绣艺术大师---顾文霞的担当精神 | 第62-64页 |
(三)刺绣传承人培训基地---苏州工艺美院的传承精神 | 第64-65页 |
二、大胆探索的创业精神 | 第65-68页 |
(一)劳动模范蒋雪英的进取精神 | 第65-66页 |
(二)业界“绣郎”沈德龙的自强精神 | 第66-67页 |
(三)行业新秀梁雪芳的实业精神 | 第67-68页 |
三、开放借鉴的交融精神 | 第68-71页 |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 第68-69页 |
(二)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 第69页 |
(三)实用与美学的交融 | 第69-71页 |
结语——弘扬工匠精神,创造苏绣新辉煌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