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1.1 抗生素概述 | 第11-13页 |
1.1.1 抗生素简介 | 第11页 |
1.1.2 抗生素发现历史 | 第11-12页 |
1.1.3 抗生素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1.1.4 抗生素分类 | 第13页 |
1.2 抗生素残留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 第13-15页 |
1.2.1 造成肠道菌群平衡紊乱 | 第13页 |
1.2.2 产生过敏反应 | 第13-14页 |
1.2.3 对听力和肾脏的危害 | 第14页 |
1.2.4 其它毒害作用 | 第14页 |
1.2.5 抗生素对环境的危害 | 第14页 |
1.2.6 耐药性问题 | 第14-15页 |
1.3 兽药抗生素残留对我国动物产品出口的影响 | 第15页 |
1.4 兽药抗生素残留的原因 | 第15-16页 |
1.5 解决兽药抗生素残留问题的对策 | 第16-17页 |
1.5.1 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 第16页 |
1.5.2 建立并完善我国兽药残留检测系统 | 第16-17页 |
1.6 兽药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1.6.1 理化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1.6.2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9页 |
1.6.3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1.6.4 三类抗生素检测方法优缺点对比 | 第20页 |
1.7 泰妙菌素的介绍 | 第20-23页 |
1.7.1 理化性质 | 第21页 |
1.7.2 作用特点 | 第21页 |
1.7.3 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1.7.4 不良反应 | 第22页 |
1.7.5 最高残留限量 | 第22页 |
1.7.6 泰妙菌素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8 完全抗原合成的基本原理 | 第23-27页 |
1.8.1 半抗原的概述 | 第23-24页 |
1.8.2 半抗原的要求 | 第24页 |
1.8.3 载体的选择 | 第24-25页 |
1.8.4 偶联方法的选择 | 第25-27页 |
1.8.5 人工抗原的纯化与鉴定 | 第27页 |
1.9 ELISA 概述 | 第27-28页 |
1.9.1 ELISA 原理 | 第27-28页 |
1.9.2 常用的 ELISA 方法 | 第28页 |
1.10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2 泰妙菌素完全抗原的制备及鉴定 | 第30-47页 |
2.1 材料 | 第30-34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31-32页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2-33页 |
2.1.4 实验动物 | 第33-34页 |
2.2 方法 | 第34-39页 |
2.2.1 泰妙菌素完全抗原 TML‐BSA 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2 包被原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3 完全抗原的表征与鉴定 | 第36-37页 |
2.2.4 动物免疫 | 第37-38页 |
2.2.5 间接 ELISA 检测抗泰妙菌素抗体方法的建立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2.3.1 偶联物蛋白浓度 | 第39页 |
2.3.2 紫外扫描鉴定结果 | 第39-41页 |
2.3.3 SDS‐PAGE 凝胶电泳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2.3.4 小鼠抗血清效价测定结果 | 第42页 |
2.3.5 小鼠抗血清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2.4 讨论 | 第43-45页 |
2.4.1 关于偶联方法 | 第43-44页 |
2.4.2 关于完全抗原鉴定及偶联比 | 第44页 |
2.4.3 关于载体选择 | 第44页 |
2.4.4 关于佐剂 | 第44-45页 |
2.4.5 包被原的选择 | 第45页 |
2.4.6 偶联率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2.5 小结 | 第45-47页 |
3 泰妙菌素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7-56页 |
3.1 材料 | 第47-49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3.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48页 |
3.1.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8页 |
3.1.4 实验动物 | 第48-49页 |
3.2 方法 | 第49-50页 |
3.2.1 动物免疫及多抗血清制备 | 第49页 |
3.2.2 多抗纯化 | 第49页 |
3.2.3 多克隆抗体免疫学特性鉴定 | 第49页 |
3.2.4 间接竞争 ELISA 检测方法的优化及鉴定 | 第49-5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3.3.1 多克隆抗体效价及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3.3.2 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 第51页 |
3.3.3 抗原包被浓度和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结果 | 第51-53页 |
3.3.4 间接竞争 ELISA 标准曲线及检测范围 | 第53-54页 |
3.4 讨论 | 第54-55页 |
3.4.1 关于实验动物及免疫 | 第54页 |
3.4.2 关于多抗和单抗 | 第54-55页 |
3.5 小结 | 第55-56页 |
4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中英文缩略表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
学习经历 | 第65页 |
科研经历 | 第65页 |
所获奖励 | 第65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