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6页 |
一、哈贝马斯“作为意识态形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6-20页 |
(一)西方工业社会发展是前提 | 第16-17页 |
(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是基础 | 第17-19页 |
(三)生活背景的影响不可忽视 | 第19-20页 |
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性的主要内容 | 第20-29页 |
(一)新旧“意识形态”解读 | 第20-22页 |
1. 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梳理 | 第20-21页 |
2. 新旧意识形态的区分 | 第21-22页 |
(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性的主要思想 | 第22-26页 |
1. 人民群众的非政治化 | 第23-24页 |
2. 政治的科学化 | 第24-25页 |
3. 技术统治论 | 第25-26页 |
(三)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特征 | 第26-29页 |
1. 较强的辩护性 | 第26-27页 |
2. 较强的隐蔽性 | 第27-29页 |
三、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途径 | 第29-39页 |
(一)经济途径 | 第30-33页 |
1. 生产力概念的重新建构 | 第31-32页 |
2. 经济的良性循环 | 第32-33页 |
(二)政治途径 | 第33-35页 |
1. 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 | 第34页 |
2. 哈贝马斯式的政治结构 | 第34-35页 |
(三)文化途径 | 第35-38页 |
1. 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 | 第36页 |
2. 科学技术成为社会意识形态 | 第36-38页 |
(四)社会生活途径 | 第38-39页 |
四、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性的理论评析 | 第39-44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39-41页 |
1. 科学的悲观主义情绪 | 第39-40页 |
2. 较之马尔库塞相对积极 | 第40-41页 |
(二)局限性 | 第41-42页 |
1. 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应用的混淆 | 第41页 |
2.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与科学技术关系的混淆 | 第41-42页 |
(三)现实启示 | 第42-44页 |
1.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 | 第42页 |
2. 注重人文精神的和谐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