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3页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李达经济思想的形成 | 第14-30页 |
1.1 李达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4-23页 |
1.1.1 李达经济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14-17页 |
1.1.2 李达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1.3 李达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21-23页 |
1.2 李达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23-30页 |
1.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逐渐形成(1918 年 6 月~1927 年) | 第23-26页 |
1.2.2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的渐趋成熟(1927 年~1937 年) | 第26-28页 |
1.2.3 抗战至文革前夕的继续发展(1937 年~1966 年)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李达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0-47页 |
2.1 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第30-33页 |
2.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2.1.2 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 第31-33页 |
2.2 李达的产业思想 | 第33-36页 |
2.2.1 产业革命的基本内涵 | 第33-34页 |
2.2.2 中国的产业发展状况及其产生原因 | 第34-36页 |
2.2.3 中国产业的发展途径 | 第36页 |
2.3 李达的生产力思想 | 第36-40页 |
2.3.1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内涵 | 第36-38页 |
2.3.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38-39页 |
2.3.3 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进行分析 | 第39-40页 |
2.4 李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 第40-43页 |
2.4.1 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 | 第40-41页 |
2.4.2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2.4.3 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 第42-43页 |
2.5 李达的货币学思想 | 第43-47页 |
2.5.1 货币的本质与机能 | 第43-45页 |
2.5.2 对各派货币学说的批判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李达经济思想的评价 | 第47-55页 |
3.1 李达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 | 第47-50页 |
3.1.1 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 | 第47-49页 |
3.1.2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 | 第49-50页 |
3.2 李达经济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50-53页 |
3.2.1 有利于加深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认识 | 第51页 |
3.2.2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启示意义 | 第51-52页 |
3.2.3 对于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第52-53页 |
3.3 李达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 第53-55页 |
3.3.1 独创性经济理论较少 | 第54页 |
3.3.2 在整体上未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观 | 第54页 |
3.3.3 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