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缩略语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2页 |
1 结肠癌治疗现状 | 第15-16页 |
2 基于DNA的纳米给药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1 DNA纳米结构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3 Fas/FasL系统 | 第18-19页 |
4 LL-37抗癌多肽 | 第19-20页 |
5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的构建 | 第22-48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2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4-34页 |
2.1 实验中所用各溶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2.2 各ssDNA溶液的配制 | 第25-27页 |
2.3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的构建 | 第27-30页 |
2.4 DNA载体的表征 | 第30-33页 |
2.5 DNA载体的稳定性 | 第33页 |
2.6 MMP-2/9酶敏感肽链酶切实验 | 第33-34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7页 |
3.1 凝胶电泳 | 第34-37页 |
3.2 ssDNA偶联多肽的表征 | 第37-42页 |
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42-43页 |
3.4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 第43-44页 |
3.5 DNA四面体结构在10%FBS中的稳定性 | 第44-45页 |
3.6 DNA四面体的冻干稳定性考察 | 第45-46页 |
3.7 酶敏感实验 | 第46-4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的细胞学研究 | 第48-77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2 实验内容 | 第49-55页 |
2.1 细胞学基础 | 第49-51页 |
2.2 载体材料的毒性考察 | 第51-52页 |
2.3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对结肠癌细胞(HT-29)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52页 |
2.4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对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的毒性考察 | 第52-53页 |
2.5 HT-29细胞对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的摄取情况考察 | 第53-54页 |
2.6 体外肿瘤细胞凋亡考察 | 第54页 |
2.7 体外细胞周期考察 | 第54-55页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55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75页 |
3.1 载体材料的毒性考察 | 第55-57页 |
3.2 体外抑制率考察 | 第57-60页 |
3.3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的摄取研究 | 第60-69页 |
3.4 体外肿瘤细胞凋亡考察 | 第69-73页 |
3.5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73-7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 第77-89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7-7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78-79页 |
2 实验内容 | 第79-82页 |
2.1 FK-16多肽影响HT-29细胞自噬的研究 | 第79-80页 |
2.2 自噬性细胞死亡 | 第80页 |
2.3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Blot) | 第80-82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82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2-88页 |
3.1 双靶点DNA纳米治疗体系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82-84页 |
3.2 自噬性细胞死亡 | 第84-85页 |
3.3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Blot) | 第85-8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全文总结 | 第89-90页 |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个人简历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