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6-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6-7页 |
1.1.1 当前转型期的社会存在道德信仰缺失现象 | 第6页 |
1.1.2 大学生群体同样面临着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 | 第6-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7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7-8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简述 | 第11-12页 |
1.4.1 文献法 | 第11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1页 |
1.4.3 数据统计法 | 第11页 |
1.4.4 比较分析法 | 第11-12页 |
1.5 论文难点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1 论文的难点 | 第12页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道德信仰与大学生道德信仰 | 第13-19页 |
2.1 道德信仰的含义与功能 | 第13-16页 |
2.1.1 道德信仰的含义 | 第13-14页 |
2.1.2 道德信仰的功能 | 第14-16页 |
2.2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 第16-19页 |
2.2.1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含义 | 第16页 |
2.2.2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基本特征 | 第16-19页 |
3 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 第19-23页 |
3.1 对社会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3.1.1 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 第19页 |
3.1.2 有助于改变社会的道德状况 | 第19-20页 |
3.1.3 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0页 |
3.2 对大学生自身的重要性 | 第20-23页 |
3.2.1 道德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正确指引大学生前进 | 第20-21页 |
3.2.2 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 | 第21页 |
3.2.3 道德信仰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的前提 | 第21-23页 |
4 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 第23-33页 |
4.1 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表现 | 第23-28页 |
4.1.1 多元道德信仰的出现 | 第23-24页 |
4.1.2 道德情感冷漠 | 第24-26页 |
4.1.3 学习动机变异化 | 第26-27页 |
4.1.4 行为与认知脱节 | 第27-28页 |
4.1.5 对道德信仰的贬低 | 第28页 |
4.2 出现以上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4.2.1 客观原因 | 第28-31页 |
4.2.2 主观原因 | 第31-33页 |
5 针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具体对策 | 第33-39页 |
5.1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 | 第33-34页 |
5.1.1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深对道德信仰的认识度 | 第33-34页 |
5.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 第34页 |
5.1.3 坚持引导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4页 |
5.2 规范社会引导 | 第34-36页 |
5.2.1 提高失德成本 | 第34-35页 |
5.2.2 实现法制与德治的有利结合 | 第35页 |
5.2.3 采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 第35-36页 |
5.3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进行引导 | 第36-39页 |
5.3.1 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 | 第36-37页 |
5.3.2 构建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新式道德信仰教育方法 | 第37页 |
5.3.3 培育相关学生社团,建立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心灵家园 | 第37-39页 |
6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