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导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3 研究假设与假说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1.6.1 可能的创新 | 第14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范畴与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相关范畴 | 第15-17页 |
2.1.1 县域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县域经济的特征 | 第15-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2.2.1.1 张五常的县经济制度理论 | 第17页 |
2.2.1.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7-18页 |
2.2.2 消费函数理论 | 第18-20页 |
2.2.2.1 绝对收入假说 | 第18-19页 |
2.2.2.2 相对收入假说 | 第19页 |
2.2.2.3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3 不同开放程度县域发展阶段分析 | 第21-25页 |
3.1 研究的时限及阶段划分 | 第21-22页 |
3.2 三个阶段县域体制模式分析 | 第22-25页 |
4 县域消费拉动变迁规律的实证研究 | 第25-32页 |
4.1 模型的设计 | 第25页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5-27页 |
4.3 居民消费拉动的变迁规律的实证研究 | 第27-32页 |
5 消费力流动及其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 | 第32-39页 |
5.1 数据和方法 | 第32-34页 |
5.1.1 县域的选取 | 第32-33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5.2 各个县域消费贡献率的计算和实证分析 | 第34-3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9-43页 |
6.1 结论 | 第39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39-43页 |
6.2.1 建立和完善扩大需求长效机制,提高消费能力 | 第39-40页 |
6.2.2 县域应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6.2.3 正确处理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的关系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