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城市与商业综合体的快速发展 | 第12页 |
1.1.2 城市·建筑一体化趋势 | 第12-13页 |
1.1.3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衔接空间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及范围限定 | 第14-20页 |
1.3.1 商业综合体 | 第14-15页 |
1.3.2 衔接空间 | 第15-19页 |
1.3.2.1 衔接空间的定义解析 | 第15页 |
1.3.2.2 衔接空间的范畴界定 | 第15-17页 |
1.3.2.3 衔接空间的空间特质 | 第17-18页 |
1.3.2.4 衔接空间的价值作用 | 第18-19页 |
1.3.3 立体化 | 第19-20页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第20-25页 |
1.4.1 关于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衔接空间 | 第20-22页 |
1.4.2 关于立体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3 小结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衔接空间立体化概述 | 第27-43页 |
2.1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衔接空间解析 | 第27-37页 |
2.1.1 衔接空间的发展 | 第27-29页 |
2.1.1.1 促进衔接空间发展的因素 | 第27-28页 |
2.1.1.2 衔接空间发展过程 | 第28-29页 |
2.1.2 衔接空间的类型分析 | 第29-32页 |
2.1.2.1 以空间形态分类 | 第29-31页 |
2.1.2.2 以空间位置分类 | 第31-32页 |
2.1.3 衔接空间主要职能 | 第32-35页 |
2.1.3.1 整合职能 | 第33页 |
2.1.3.2 交通转换职能 | 第33-34页 |
2.1.3.3 休闲、景观职能 | 第34页 |
2.1.3.4 商业职能 | 第34-35页 |
2.1.4 衔接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35-36页 |
2.1.5 衔接空间的设置原则 | 第36-37页 |
2.2 衔接空间立体化解析 | 第37-43页 |
2.2.1 衔接空间立体化的定义 | 第37页 |
2.2.2 推动衔接空间立体化的城市实践因素 | 第37-40页 |
2.2.2.1 城市交通系统的竖向发展 | 第37-39页 |
2.2.2.2 商业综合体的发展 | 第39-40页 |
2.2.3 推动衔接空间立体化的功能需求 | 第40-43页 |
2.2.3.1 城市公共空间容量不足的需求 | 第40-41页 |
2.2.3.2 城市与商业综合体通勤行为便捷的需求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衔接空间立体化系统 | 第43-101页 |
3.1 衔接空间基面类型 | 第43-60页 |
3.1.1 步道基面 | 第44-48页 |
3.1.2 广场基面 | 第48-51页 |
3.1.3 中庭基面 | 第51-55页 |
3.1.4 庭院基面 | 第55-58页 |
3.1.5 屋顶基面 | 第58-60页 |
3.1.6 其它特殊基面类型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页 |
3.2 衔接空间基面立体化空间关系 | 第60-61页 |
3.3 三种衔接空间立体化系统 | 第61-94页 |
3.3.1 衔接空间地面·地下基面系统 | 第62-72页 |
3.3.1.1 地面·地下基面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64-66页 |
3.3.1.2 地面·地下基面系统的形态结构 | 第66-68页 |
3.3.1.3 地面·地下基面系统的属性类型 | 第68-69页 |
3.3.1.4 地面·地下基面系统的建构 | 第69-72页 |
3.3.1.5 小结 | 第72页 |
3.3.2 衔接空间地面·空中基面系统 | 第72-82页 |
3.3.2.1 地面·空中基面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76-77页 |
3.2.2.2 地面·空中基面系统的形态结构 | 第77-78页 |
3.3.2.3 地面·空中基面系统的属性类型 | 第78-79页 |
3.3.2.4 地面·空中基面系统的建构 | 第79-81页 |
3.3.2.5 小结 | 第81-82页 |
3.3.3 衔接空间地面·地下·空中基面系统 | 第82-94页 |
3.3.3.1 地面·地下·空中基面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86-89页 |
3.3.3.2 地面·地下·空中基面系统的形态结构 | 第89-90页 |
3.3.3.3 地面·地下·空中基面系统的属性类型 | 第90-91页 |
3.3.3.4 地面·地下·空中基面系统的建构 | 第91-94页 |
3.3.3.5 小结 | 第94页 |
3.4 三种衔接空间立体化系统评析 | 第94-101页 |
3.4.1 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 第95-97页 |
3.4.2 系统的运作效率 | 第97-98页 |
3.4.3 系统的承载能力 | 第98-100页 |
3.4.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四章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衔接空间立体化实例分析——以成都为例 | 第101-117页 |
4.1 成都大悦城地面·地下·空中基面系统 | 第101-107页 |
4.2 成都来福士地面·空中基面系统 | 第107-112页 |
4.3 成都九方购物中心地面·地下基面系统 | 第112-11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之衔接空间立体化设计原则及策略 | 第117-144页 |
5.1 衔接空间立体化设计原则 | 第117-119页 |
5.1.1 整体性原则 | 第117-118页 |
5.1.2 开放性原则 | 第118-119页 |
5.1.3 聚能性原则 | 第119页 |
5.2 衔接空间立体化设计策略 | 第119-143页 |
5.2.1 基于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 第119-128页 |
5.2.1.1 系统与城市公共机动交通立体衔接设计 | 第120-123页 |
5.2.1.2 系统与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立体衔接设计 | 第123-128页 |
5.2.1.3 小结 | 第128页 |
5.2.2 基于系统的运作效率 | 第128-136页 |
5.2.2.1 多层面网状化系统形态设计 | 第129-133页 |
5.2.2.2 基面通勤行为便捷性设计 | 第133-135页 |
5.2.2.3 小结 | 第135-136页 |
5.2.3 基于系统的承载能力 | 第136-143页 |
5.2.3.1“节点”的组织 | 第137-141页 |
5.2.3.2 功能复合性设计 | 第141-143页 |
5.2.3.3 小结 | 第1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44-146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144-145页 |
6.2 论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0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