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 装配式轻钢结构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 | 第15-26页 |
2.1 国外钢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 | 第15-18页 |
2.2 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 | 第18-21页 |
2.3 国内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 第21-24页 |
2.3.1 我国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2.3.2 全国各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2.3.3 河南省建筑产业化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2.4 推进装配式轻钢结构的激励政策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装配式轻钢结构相关技术体系研究 | 第26-46页 |
3.1 技术体系概述 | 第26页 |
3.2 主体结构体系和构造 | 第26-31页 |
3.2.1 钢结构体系选择 | 第26-30页 |
3.2.2 纯钢框架结构体系优点 | 第30-31页 |
3.3 墙板之间的连接构造及板缝处理 | 第31-35页 |
3.3.1 墙板的布置方式及支承方式 | 第31-33页 |
3.3.2 墙板连接及板缝处理方式 | 第33-35页 |
3.4 墙板与钢结构连接及构造 | 第35-40页 |
3.4.1 连接要求 | 第35-36页 |
3.4.2 墙板与钢梁连接及构造 | 第36-39页 |
3.4.3 墙板与钢柱的连接及构造 | 第39-40页 |
3.5 墙板与门窗连接及构造 | 第40页 |
3.6 墙板中管线连接及构造 | 第40-42页 |
3.7 屋面板、楼板与钢结构连接及构造 | 第42-44页 |
3.8 其他连接构造 | 第44-4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围护结构的经济厚度分析 | 第46-52页 |
4.1 经济厚度计算方法—全生命周期费用 | 第46-47页 |
4.2 外墙板与屋面板的经济厚度分析与计算 | 第47-49页 |
4.2.1 夏热冬冷地区ALC外墙板与屋面板的经济厚度分析 | 第47-48页 |
4.2.2 寒冷地区ALC外墙板与屋面板的经济厚度分析 | 第48-49页 |
4.3 内墙板的经济厚度分析与计算 | 第49-51页 |
4.3.1 隔声要求 | 第49-50页 |
4.3.2 节能要求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装配式轻钢结构标准化户型设计研究 | 第52-72页 |
5.1 产业化的前提——标准化 | 第52页 |
5.2 功能单元模数化设计 | 第52-58页 |
5.2.1 模数确定的原则 | 第53页 |
5.2.2 标准单元模数确定 | 第53-58页 |
5.3 标准化户型设计 | 第58-66页 |
5.4 室内环境模拟 | 第66-71页 |
5.4.1 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 | 第66-69页 |
5.4.2 建筑采光分析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装配式轻钢结构的优势和综合效益分析 | 第72-77页 |
6.1 装配式轻钢结构的优势 | 第72-74页 |
6.2 综合效益分析 | 第74-76页 |
6.2.1 经济效益 | 第74-75页 |
6.2.2 社会效益 | 第75页 |
6.2.3 环境效益 | 第75-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质量监管存在问题和建议 | 第77-83页 |
7.1 装配式轻钢结构建筑质量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77-78页 |
7.2 装配式轻型钢住宅质量监管方面的建议 | 第78-82页 |
7.2.1 建立新形势下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 第78-79页 |
7.2.2 加强图纸设计环节的质量监管 | 第79页 |
7.2.3 加强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 | 第79-80页 |
7.2.4 加强施工环节的质量监管 | 第80-81页 |
7.2.5 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作用 | 第81页 |
7.2.6 严把竣工验收关 | 第81-82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8.1 结论 | 第83-84页 |
8.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