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基于分形理论的神木县城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第13-16页
        1.3.1 概念界定第13-14页
        1.3.2 研究范围第14-15页
        1.3.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研究框架第16-18页
2 理论基础与思路解析第18-34页
    2.1 城市形态相关研究第18-21页
        2.1.1 研究进展第18-20页
        2.1.2 相关理论第20-21页
    2.2 分形与城市分形研究第21-26页
        2.2.1 分形理论研究第22-24页
        2.2.2 分形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第24-26页
    2.3 城市形态分形研究第26-32页
        2.3.1 多个城市分形对比研究第26-30页
        2.3.2 单个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第30-32页
        2.3.3 不同地貌特征下形态对比研究第32页
    2.4 研究思路第32-34页
3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第34-54页
    3.1 研究区位概况第34-35页
        3.1.1 地理位置第34页
        3.1.2 历史沿革第34-35页
    3.2 研究区域特性第35-39页
        3.2.1 “一川两山”——地貌特殊性第35-36页
        3.2.2 “资源开发”——经济突变性第36-38页
        3.2.3 “经济下行压力”——整改急迫性第38-39页
    3.3 城镇空间格局特征第39-41页
        3.3.1 县域“工矿城镇密集带”形成第39-40页
        3.3.2 城市区“中心城区+外围组团”布局第40-41页
        3.3.3 城区“多组团带状“格局第41页
    3.4 城区空间形态特性第41-44页
        3.4.1 扩展模式第41-42页
        3.4.2 形态特征第42-44页
    3.5 空间形态分形分析方法第44-50页
        3.5.1 方法模型及应用第45-48页
        3.5.2 分析方法框架建立第48-50页
    3.6 资料数据库建立第50-52页
        3.6.1 资料来源第50-51页
        3.6.2 数据预处理第51-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4页
4 神木县城空间形态分形演变研究第54-84页
    4.1 空间形态分形特性第54-55页
        4.1.1 层次性第54页
        4.1.2 自相似性第54-55页
        4.1.3 历时性与共时性第55页
    4.2 外部空间形态分形演变第55-61页
        4.2.1 城区外部形状分形测度第56-58页
        4.2.3 外部形态分维变化特征第58-61页
    4.3 内部空间形态分形演变第61-71页
        4.3.2 功能用地形态分形测度第62-68页
        4.3.3 功能用地形态分维变化特征第68-71页
    4.4 空间形态演变总体特征第71-76页
        4.4.1 用地扩展迅速,城市形态多变第71-73页
        4.4.2 居住用地为主要扩展动力第73-75页
        4.4.3 工业用地向工业组团集聚第75-76页
        4.4.4 城市结构的转变引起城市形态发生突变第76页
    4.5 神木县城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第76-81页
        4.5.1 自然环境城市产生与发展基础第77页
        4.5.2 经济发展——城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第77-78页
        4.5.3 政策因素——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导向器第78-80页
        4.5.4 交通条件——空间形态演变的诱导力第80-81页
    4.6 存在主要问题第81-83页
    4.7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神木县城空间形态优化第84-104页
    5.1 未来面临形势第84-87页
        5.1.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84-85页
        5.1.2 历史文脉的保护第85-86页
        5.1.3 生态环境提升的需求第86-87页
    5.2 优化目标第87-88页
        5.2.1. 与规模和功能相协调的目标第87页
        5.2.2. 生态化和谐城市形态的目标第87-88页
        5.2.3. 注重人文关怀的城市形态目标第88页
    5.3 基于外部空间形态的优化策略第88-92页
        5.3.1 尊重生态格局的优化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格局第89页
        5.3.2 促进城市发展的优化合理寻求拓展空间、内涵外延复合发展第89-90页
        5.3.3 应对发展困境的优化适宜规模的控制第90-91页
        5.3.4 基于空间结构的优化——三区联动、组团发展第91-92页
    5.4 基于分形思想的内部空间形态优化方案第92-100页
        5.4.1 内部用地结构分形体系建立第92-96页
        5.4.2 优化方案的落定第96-100页
    5.5 优化方案空间形态解析第100-101页
    5.6 本章小结第101-104页
6 研究结论和展望第104-106页
    6.1 研究结论第104-105页
    6.2 研究展望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图录第112-114页
表录第114-116页
在学期间实践经历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学前教育转型期幼儿园活动单元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
下一篇:基于SLEUTH模型的西安市城区空间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