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的确立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小额诉讼程序的含义和特点 | 第10-13页 |
一、 小额诉讼程序的含义 | 第10页 |
二、 小额诉讼程序的特点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小额诉讼程序的起源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的确立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小额诉讼程序的司法适用 | 第15-18页 |
一、 适用金额的确定 | 第16页 |
二、 适用案件类型的确定 | 第16页 |
三、 排除适用案件类型的确定 | 第16页 |
四、 约定适用小额诉讼案件的情况 | 第16-17页 |
五、 适用小额诉讼案件法院的确定 | 第17页 |
六、 小额诉讼案件适用的审判程序 | 第17页 |
七、 小额诉讼案件审理期限的确定 | 第17页 |
八、 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级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域外小额诉讼立案标准与受理规则比较 | 第18-22页 |
第一节 美国小额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 | 第18-19页 |
一、 小额法庭的设置情况 | 第18页 |
二、 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 第18页 |
三、 程序的设计及运作方式 | 第18页 |
四、 当事人享有程序选择权 | 第18页 |
五、 小额诉讼程序限制上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英国小额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 | 第19页 |
一、 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 第19页 |
二、 案件审理的特殊规定 | 第19页 |
三、 小额诉讼程序限制上诉 | 第19页 |
第三节 德国小额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 | 第19-20页 |
一、 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 第19页 |
二、 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理方式 | 第19页 |
三、 对证据的处理方式 | 第19页 |
四、 判决书的制作方式 | 第19-20页 |
五、 当事人对小额诉讼案件无程序选择权 | 第20页 |
第四节 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 | 第20-22页 |
一、 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 第20页 |
二、 原被告均享有程序选择权 | 第20页 |
三、 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限制 | 第20页 |
四、 小额诉讼程序的审理过程 | 第20-21页 |
五、 小额诉讼禁止上诉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适用中的制度缺失 | 第22-27页 |
第一节 小额诉讼程序的内在局限性 | 第22-23页 |
一、 程序公正与效率、效益优先的矛盾 | 第22-23页 |
二、 诉讼程序的简化和诱发诉讼需求的矛盾 | 第23页 |
第二节 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配套制度缺失 | 第23-25页 |
一、 对小额诉讼程序的送达没有制定更为便捷、高效的方式 | 第23页 |
二、 对小额诉讼程序的执行没有制定特殊的规定 | 第23-24页 |
三、 对当事人滥用小额诉讼程序的行为未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 第24-25页 |
四、 对小额诉讼程序未提供完备的救济措施 | 第25页 |
第三节 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的司法困境 | 第25-27页 |
一、 小额诉讼程序中法官自由裁量权强化可能导致司法裁判的不统一 | 第25-26页 |
二、 小额诉讼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可能导致涉案信访数量增加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小额诉讼程序的制度完善 | 第27-33页 |
第一节 以当事人为视角的制度完善 | 第27-29页 |
一、 限定当事人使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次数 | 第27-28页 |
二、 针对不同类型当事人适用不同的立案标准 | 第28页 |
三、 对当事人滥用小额诉讼程序的行为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 第28页 |
四、 提倡当事人亲自参加审理活动、限制律师参与小额诉讼案件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以法院为视角的制度完善 | 第29-33页 |
一、 设立专门的小额诉讼法庭,由特定的人员对小额诉讼案件进行审理,维护司法的统一性 | 第29-30页 |
二、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平衡对法官的制约与快速审理机制的矛盾 | 第30页 |
三、 增加小额诉讼当事人的救济途径,减少因一审终审导致信访数量上升的情况 | 第30-31页 |
四、 制定更为灵活的送达方式,提高案件的审理效率 | 第31-32页 |
五、 完善执行程序,提高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的信心 | 第32-3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页 |